孙中山民族主义与儒学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79085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是历史中出现的伟大人物之一,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宝贵的精神遗产,众多学者就民族主义起源、发展演变、历史意义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但很少有人深入研究民族主义思想同儒学的相关性问题,本文针对其民族主义与儒学关系这个主题,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主要取源于儒学思想而又不断超越创新,发展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民族主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即寻求民族独立平等自治,反抗西方列强侵略,恢复中华民族精神和平等的国际地位,寻得世界和平发展。他的民族含义是认同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中华民族概念,民族通常与国家密不可分,即“国族”,他的民族主义最终目的也在于倡导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他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儒学特色在于深入吸取发挥儒学的合群体性资源、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来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团结力凝聚力,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任务。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及在现实的作用发挥都不能离开儒学的资源,它与儒学思想强调道德修身、忠孝仁爱、忧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而不同、大同社会等思想密切相关。
  孙中山具有浓厚的儒学情节,其民族主义思想体系也呈现出由个体、家、民族国家到天下的“修齐治平”逻辑顺序。民族主义思想从个体出发利用传统注重“修身”观念来改造国民素质,重视“家”概念在团结凝聚整个民族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致力于把家庭通过层层转化,级级扩大的方式达到家国同构、国族一体,即“由家族到国族”。在国族的建设上,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融为一体,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对民族兴亡国家命运抱有深刻的“忧患意识”,能够激发革命斗志,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民族双重任务,对内各民族平等自治,对外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族整体利益,寻求国际地位的平等,最终达到世界大同的最高理想状态。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综述,在研究者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有所侧重的进行进一步概括,并根据现状发现研究空缺,引出正文主题。
  第二部分,即孙中山民族观的儒学底色。追求民族平等,国族独立统一,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容和主要任务,也是他民族观的最主要内容与特点,另一大特点就是利用儒学的合群体性资源来完成民族主义的任务。
  第三部分,从修身齐家到改造国民素质,即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端,从个体出发,用儒学注重“修身”的传统来改造提升国民素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儒学“家”概念的巨大情感力与关联性,把家族发展到国族,增强民族的感召,把个体同民族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第四部分,从治国到国族的建设,国家与民族一体,成立中华民国政府与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任务是共通的。孙中山发挥了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精髓,来激励献身革命奋斗与国家建设。同时为维护民族国家整体的利益,追求民族的平等独立统一及富强,利用王道思想来收服人心,抵制侵略。
  第五部分,即天下大同的民族理想。大同社会一直是儒家及有志之士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孙中山把大同思想视野扩展到世界层面,来探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在坚持自身民族身份的同时建立更广泛的价值共识,济弱扶倾促成世界和平与发展。
  最后第六部分,结语阐释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对于国家民族的现世意义,及其对于儒学的推动作用,对新的“内圣外王”之道的启发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尽管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存在着前后期之分,但“唯我论”却贯穿了他的思想的整个过程,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逻辑哲学论》作为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前期哲学思想,并且与“唯我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该书由七大命题以及关于这些命题的系列评论构成,呈级差递进的金字塔状结构,“唯我论”正是通过这些评论及其上级命题的独特结构被提出来的,也即从一开始正面讨论它的命题5.62到命题5.64
学位
本文从当今社会道德现状出发,以美国著名福音布道家葛培理的福音布道为中心,从其布道思想、布道风格、现代化布道媒介的利用及其个人领袖魅力几个方面,分析葛培理吸纳信徒并在道德上影响信徒的方法。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现状;第二章追溯了葛培理的人生轨迹,包括他如何从一个叛逆的青年走上福音布道家之路及其全球布道生涯;第三章主要分析葛培理的道德思想及其神学基础,也是他布道的核心思想
学位
“良知”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意识,人之为人的根本,不仅在中国道德哲学中被高举,在西方思想史上的讨论也是层出不穷。这种人天生的道德责任感是东西方思想都承认的普世价值和全球伦理之基础。  在人类诸种形态的宗教中,道德训导和维护都是其根本的维度。基督教形成自己完备的教义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历代伟大的神学家、思想家都曾对良知问题有过解释和论述。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几位最重要的基督教经典作家如保罗、奥古
学位
当代社会被电子媒介重重包围和无限渗透,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每个人仿佛置身于一张无形的大网,成为这张大网中的一个个节点。电子媒介开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数字生活。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重塑着社会的个体、经济、政治、文化。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格外关注电子媒介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他将当代社会指认为后现代社会,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术与后现代社会相映成趣。他看
《淮南子》是由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编著。自其问世以来,一直以庞杂著称。历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本论文从“隐喻”视角来解读《淮南子》。结合西方学者对“隐喻”的研究成果,运用修辞学、语义学和诠释学的方法对《淮南子》中的“隐喻”进行研究。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淮南子》的文献回顾,对西方“隐喻”研究做了系统的归纳,为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了详细的说明,阐述了论文中
最终什么能够决定行为是否道德准则。不同的哲学体系对此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从某个角度来看,阳明哲学和康德哲学都将这一能够立法的能力放在人的心灵之中,本文用康德先验哲学的方式(即对主体的先天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对阳明哲学进行梳理,目的是为了弄清在阳明哲学中有哪些不证自明的预设和能够进行道德立法的先天能力。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其中,第一章“阳明之诸本体”,首先考察阳明作为先天因素的诸本体概念,
学位
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从古老而常新的《周易》中剔除神秘色彩和人身依附关系,在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原则下提炼、总结出有实质借鉴意义的思想成为时代赋予的重任。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极其丰富,而《周易》所构建的君子人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周易》的君子人格思想,在易学中是对具体
学位
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其思想有着伟大之处,然而由于其提倡性恶论,历史上在性善论居绝对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中备受非难。又因为其主张“法”、“术”、“势”结合的权力思想,也与礼治的主流政治思想相背离,多为后人诟病。本文通过对韩非性恶论和权力思想进行辨析、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研究韩非性恶论对其权力思想的影响。本文的写作重点主要有三:一是对韩非子的性恶论进行辨析,以冀消除人们对韩非性恶论的偏见和误
学位
当代世界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许多全球性问题也突显出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性,了解其对于解决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学者们开始转向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准备阶段:主要归纳了《克罗茨纳赫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世界历史形成的一些因素,如财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半个多世纪的改革过程中,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改革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振奋的成就。我国成功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得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基本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但改革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诗作,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改革的关键时刻,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