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水针刀微创针法对颈、胸部不用部位交感神经节体表反射点治疗颈源性眩晕,以脑病诊疗区颈上神经节体表反射点治疗作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以评价各个部位交感神经节体表反射点水针刀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颈胸部位交感神经节功能紊乱在颈源性眩晕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和水针刀微创针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作用机理,以期找到更优的治疗颈源性眩晕方法,并将其临床推广应用。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骨科门诊颈源性眩晕患者,根据随机分组的临床试验原则,将符合颈源性眩晕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按就诊的时间分成三组:A组(脑病诊疗区治疗组):颈上交感神经节体表射点,B组(脑病诊疗区+交感平衡区治疗组):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体表反射点,C组(脑病诊疗区+交感平衡区+上胸部心脏诊疗区治疗组):颈上、中、下及胸部交感神经节体表反射点治疗,均予水针刀针微创针法对颈、胸不同部位交感神经节体表反射点治疗,只做一次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后1天、1个月与6个月进行随访)症状和体征、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的的评分进行疗效评定。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的眩晕疗效评定: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与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生活;显效:眩晕基本消失,但颈部活动时偶尔出现短暂性眩晕,伴随症状与体征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好转: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伴随症状与体征不变,对日常生活稍有影响;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采用SPSS19.0软件对评分结果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后1天、1个月与6个月观察,患者眩晕症状体征及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1个月和6个月随访,三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均有进一步改善,较治疗后1天(均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2、三组治疗后1天随访,患者眩晕症状体征及功能评分,B组和C组改善情况优于A组,比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B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随访,三组间总体疗效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治疗6月后的总体疗效无差异。3、三组中伴有心慌心悸症状的患者治疗后1天、1个月与6个月观察,患者的心慌心悸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但除A组治疗后1天的心慌心悸评分较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治疗1天后,B组和C组心慌心悸改善情况均优于A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改善最明显,与A组和C组比较(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三组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水针刀针对颈胸部不同交感神经节体表反射点治疗颈源性眩晕,均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水针刀同时针对颈(上、中、下)、胸部交感神经节体表反射点或对颈部(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反射点治疗颈源性眩晕近期症状和功能改善更明显,优于对单纯颈上交感神经节反射点治疗的近期疗效。3、水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时,对伴有心慌心悸症状的患者,选择心病诊疗区治疗可快速改善或消除心慌心悸的症状。4、水针刀对颈、胸部不同交感神经节体表反射点治疗颈源性眩晕是一种疗效迅速、确切,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安全可靠及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