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Pt超微电极的制备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bo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微电极是指电极一维尺寸在微米级(10-6m)或纳米级(10-9m)的一类电极。通常,人们习惯将一维尺寸小于25 μm或小于其扩散层厚度的电极称之为超微电极。超微电极因其尺寸可达微米或纳米级,而表现出许多与常规电极不同的优良特性,如:低IR降、时间常数小、传质速率快、电流密度高及信噪比高等。鉴于超微电极这诸多优良特性,其在单细胞分析、单分子测定、电化学生物传感及电催化等方面都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构建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能的超微电极,并研究其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章节:第一章为综述部分,首先对超微电极的概念、特性、表征方法、制备方法及相关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再对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和电催化的概念及相关应用分别进行了简单的阐释。第二章对Au@Pt纳米花超微电极的构建及其在DNA快速杂交动力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在本工作中,以铂超微电极为基底,利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制备了 Au@Pt纳米花超微电极,并以检测ATP为例,在该Au@Pt纳米花超微电极上构建了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构象变化的电化学ATP传感器;考察了 Au@Pt纳米花超微电极尺寸大小及其电极表面结构对杂交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制备的ATP电化学传感器,由于结合了超微电极的快速传质特性及纳米花状结构的较小空间位阻特性,在用于ATP检测时表现出快速杂交响应特性,且DNA的杂交反应速率呈现出随超微电极尺寸减小而增加的趋势。当超微电极尺寸小于25 μm时,在其上ATP与ATP适配体的杂交反应时间只需大约10 min,这相对于在常规大电极上或在溶液中的杂交反应时间分别要缩短10倍和4倍左右。因此,通过该方法制备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可实现对生物分子(如ATP分子)的快速特异性检测,且有望实现对微环境(如单细胞)中生物分子的快速检测。第三章对Au@Pt核壳型圆盘超微电极的构建及其电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本工作基于金铂熔点相差较大的特性,利用物理熔合方法将金熔化分散于铂线表面,制作出了不同金/铂比率的Au@Pt核壳型超微电极,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对甲酸和甲醇电催化氧化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制作的Au@Pt核壳型超微电极对甲酸及甲醇均匀表现出较好的电催化氧化活性。且研究发现,当金/铂比率接近1时所形成的核壳型Au@Pt超微电极对甲酸和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效果均达到最佳,主要表现在对甲酸和甲醇的电催化氧化都具有较低的氧化电位、较高的氧化峰电流及较好的抗毒化能力。另外,该核壳型Au@Pt超微电极催化材料的制作方法不涉及复杂的化学合成及化学变化,具有制备简单、耗时短、成本低等优点。因此,本研究为合金超微电极的制备技术发展了新的方法,且为超微电极直接应用于电催化领域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在脓毒血症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脓毒血症患者,依据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
本文运用外弹道学知识提出了修正弹道偏差的虚拟密度法。应用该法能使一种火炮——火控系统能发射不同弹道系数的弹丸和用一种射表能查到不同弹道系数弹丸射击诸元成为可能。
科尔摩根(Kollmorgen)与ThomSOn为英国BallRacin0Developments公司(BRD)提供了整套传动控制解决方案——BRD—05F-1赛车模拟器。新的传动平台由科尔摩根AKM伺服电动机、科尔摩根
本文在假设弹药基数固定的条件下,研究了恒射速快速武器的最佳开火策略问题。讨论中考虑了动态连续射击对命中目标概率的影响,并在落足武器载体整体防御的要求下,导出了确定
期刊
结合Surfer独特的强大功能,提出一种在多岛屿地图上绘制气象要数等值线色块图的自适应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气象资料的自动成图领域中。针对Surfer在绘制等值线方面的各种缺陷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妇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手术切口更加美观成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的追求,腹壁无瘢痕手术(no scar surgery)因而成为微创外科的研
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生活的丰富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此时,科普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大
主要叙述了指挥仪故障诊断系统的配置、基本功能、结构、知识表示、推理策略和人—机交互方式,并给出了系统执行流程图。
日本科学界把对气功等东方传统心身锻炼方法的研究作为探讨人体心身相关关系奥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气功生理学、气功免疫学、气功生物物理学研究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日本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获得的数据,1998~2007年是历史记录中最热的10年。据目前的计算,2007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比1961~1990年的年平均温度(14℃/57.2°F)高0.41℃/0.7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