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是保持土壤质量的基础,二者密切相关,土壤团聚体是有机质保持的场所,有机质是形成稳定性团聚体的主要胶结物质。研究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在各个粒级团聚体中的分布,以及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质的官能团组成,能更好地说明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研究以川西低山丘陵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老川茶园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的分布特征和结构特征,明确植茶后二者的变化规律,阐明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质组分对植茶的响应机制,以期为茶园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揭示植茶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物理-化学保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富里酸、胡敏酸和胡敏素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且在植茶25年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波动变化,>2 mm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富里酸含量逐渐降低,胡敏酸则表现为>5 mm粒径团聚体高于其他粒径。随植茶年限的延长,有机质中胡敏酸、胡敏素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且在植茶25年时较高,富里酸则表现为相反趋势。土壤胡富比(HA/FA)在0.30~0.88间,总体表现为>5 mm和<0.25 mm粒级团聚体腐殖化程度较高,植茶25年时大团聚体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有机质含量和品质的提高。(2)植茶后,土壤及团聚体中浓酸提取碳水化合物、T-GRSP、EE-GRSP含量增加,植茶有利于土壤浓酸提取碳水化合物以及GRSP的积累;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各土层土壤浓酸提取碳水化合物以及GRSP含量均在植茶25年时较高,EE-GRSP则逐渐降低,长期植茶(33年后)不利于土壤碳水化合物和GRSP的保存。稀酸提取碳水化合物主要分布于>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浓酸提取碳水化合物主要分布于>5和2~5 mm粒级团聚体中,GRSP主要分布于>5、2~5、1~2和<0.25 mm粒级团聚体中。(3)土壤有机碳、胡敏素、碳水化合物与水稳性团聚体MWD间均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87(有机碳)、0.85(胡敏素、)0.87(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0.81(稀酸提取碳水化合物)和0.79(浓酸提取碳水化合物);富里酸、T-GRSP与水稳性团聚体MWD间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70和0.63;碳水化合物作为土壤团聚体的重要胶结物,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具有很大贡献,可作为反映植茶变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指标。(4)植茶后,各土层土壤及团聚体中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分子中H/C、O/C降低,胡敏酸、胡敏素分子中的脂肪族链烃相对减少,芳香结构相对增加;随植茶年限的延长,0~20 cm土层,>5、2~5和1~2 mm粒级团聚体中胡敏酸H/C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1 mm各粒级团聚体中H/C则在植茶25年时具有最低值,植茶33a后逐渐增加,20~40 cm土层,团聚体胡敏酸H/C总体表现在植茶25年时较低。土壤富里酸、胡敏素分子中H/C、O/C均表现在植茶25年时较低;植茶有利于增强土壤及小粒径团聚体中腐殖质组分的缩合度和芳香化程度,有利于其结构复杂化,增强有机质稳定性,且主要体现在<1 mm粒级团聚体中;植茶25年时土壤腐殖质组分氧化度较低,缩合度较高,芳香化程度高,稳定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