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分布着大面积的杨树天然林,包括有四大派系(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和胡杨派),其中,欧洲山杨、银白杨、银灰杨、欧洲黑杨、苦杨等杨属植物在我国仅天然分布于该地区。额尔齐斯河流域拥有一个丰富的天然杨树基因资源库,具有独特的生态和遗传学研究价值。本论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分析,初步弄清了额尔齐斯河流域杨属天然林的分布状况、繁殖方式、遗传多样性和种间亲缘关系,为这一天然基因资源库的保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白杨派树种克隆结构及多样性分析:(1)额尔齐斯河流域分布的白杨派天然林分多呈雌雄独立斑块状分布,从独立斑块小尺度上研究表明斑块内所有单株是同一个克隆系,即独立分布斑块是单克隆结构。白杨派树种天然林分以无性克隆繁殖方式(根孽)来产生新个体,维持种群的延续。(2)流域大尺度分析结果显示欧洲山杨和银白杨天然居群的Simpson指数(D)分别为0.987和0.983,表明欧洲山杨和银白杨天然居群具有较高水平的克隆多样性。其原因是:最初白杨派树种建群过程中,多个基因型不同的基株占据不同地点生境,通过根孽方式繁殖后代,形成克隆斑块;现在的植株是最初基株的克隆后代或者克隆后代的后代。(3)雌雄独立斑块是单克隆结构,而沿流域分布的多个斑块间具有遗传变异。通过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白杨派居群小尺度(独立斑块)和大尺度(流域几百平方公里)的研究,发现由于人为活动和环境恶化的影响,使得生境碎片化,大的斑块形成了相邻的多个小斑块,相邻的不同斑块植株是属于同一个大斑块的同一克隆系。同一居群内空间上不相邻的斑块也聚为一类,是一个克隆系,表明欧洲山杨和银白杨的根蘖繁殖距离长,克隆系空间分布的跨度很大。(4)分析欧洲山杨和银白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欧洲山杨的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为1.0689, Nei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5056,以检测到的期望杂合度(He)为标准,将3个居群按照遗传多样性高低进行排序,其次序为:S1>S3>S2。银白杨的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为0.3249, Nei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2122,以检测到的期望杂合度(He)为标准,将4个居群按照遗传多样性高低进行排序,其次序为:Y4>Y3>Y1>Y2。银白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要明显低于欧洲山杨。2.用SSR分析青杨派树种苦杨、黑杨派树种欧洲黑杨的遗传多样性发现:(1)利用筛选的12对SSR引物对苦杨共检测出89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位点等位基因数(Na)为7.416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8872;观察杂合度(Ho)平均为0.4249;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3940。对欧洲黑杨共检测出24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位点等位基因数(Na)为2.0000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1.3967;观察杂合度(Ho)平均为0.3452;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2200。苦杨和欧洲黑杨的期望杂合度小于观察杂合度,表明其群体的杂合体过量。(2)苦杨的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为0.7659, Nei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3657,以检测到的期望杂合度(He)为标准,将6个群体按照遗传多样性高低进行排序,其次序为:K3>K1>K5>K6>K2>K4。欧洲黑杨的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为0.3199, Nei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2122,以检测到的期望杂合度(He)为标准,将4个群体按照遗传多样性高低进行排序,其次序为:H2>H3>H4>H1。欧洲黑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要明显低于苦杨。(3)苦杨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714,即有7.14%的遗传变异存在群体之间,92.8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群体内变异是其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苦杨群体间的基因流(Nm)平均为3.2533。欧洲黑杨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243,97.5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欧洲黑杨群体间的基因流(Nm)平均为10.0585。表明苦杨和欧洲黑杨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小,这与群体间有较高的遗传一致度(I苦=0.9156~0.9817;I黑=0.9825~0.9972)的结果相符合。(4)苦杨的Fit和Fis均为负值,分别为-0.0860和-0.1695;欧洲黑杨的Fit和Fis也均为负值,分别为-0.5754和-0.6146。这表明苦杨和欧洲黑杨种群总体表现为杂合子过量的现象。(5)对苦杨、额河杨、欧洲黑杨3个树种共228个样本聚类分析,228个样本聚为了2个大类,第一大类是苦杨个体,第二大类是额河杨和欧洲黑杨个体,杂交种额河杨与欧洲黑杨位于同一个分支,证明额河杨应归属于黑杨组,同时也表明杂交种额河杨在基因组DNA水平上呈现黑杨的特征。苦杨种内个体间具有相当的遗传变异,而欧洲黑杨种内有许多个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1.00,完全聚在一起。(6)额河杨是苦杨和欧洲黑杨的天然杂种,其混生于苦杨林分中。额河杨的表型形态特征变异较大,有的外貌酷似黑杨,有的似苦杨,有的呈中间型,直接从形态上鉴别难以做到100%准确。通过表型认定为苦杨的样本K3-16与额河杨聚为一大类,通过表型认定为杂种额河杨的样本Ke2-2、Ke2-3和Ke3-18则与苦杨聚为一类,这说明额河杨与苦杨又发生了回交,导致形态多变,林分呈多代杂种的复合体,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在DNA水平上鉴定物种比表型形态特征更为准确。3.采用Primer Walking法对杨属植物叶绿体DNA trnL-trnF间隔区片段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对所获得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发现有883个不变位点,108个变异位点(所占比例为11.96%);多态性位点20个(所占比例为2.21%),存在着插入或缺失(主要是插入或缺失A/T)以及碱基的替换(碱基替换形式有A-G/A-C/A-T/C-T/G-T);序列G+C平均含量为32.6%。所测的杨属植物cpDNA trnL-trnF间隔区序列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 =0.764)和核苷酸多样性(Pi=0.00396),表明该DNA序列片段区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中性检验所得Tajima’s D值为0.39108,该统计值在P>0.10的水平上差异不显著,接受零假设(the null hypothesis),表明cpDNA trnL-trnF序列在杨属中呈中性进化。杨属5个树种(欧洲山杨、银白杨、苦杨、额河杨和欧洲黑杨)的cpDNA trnL-trnF间隔区序列同源性为89%,序列高度同源、为单系起源;所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欧洲山杨、银白杨以及苦杨划分为3个大类,欧洲黑杨位于系统树的基部;杂种额河杨与苦杨聚为一类,表明额河杨的cpDNA来自于其母本苦杨。杨属植物叶绿体DNA trnL-trnF间隔区序列鉴定出17种单倍型。白杨组中的欧洲山杨有2种单倍型(Hap13、Hap14),单倍型Hap13在其群体分布中占优势地位;银白杨有4种单倍型(Hap14、Hap15、Hap16、Hap17),单倍型Hap15在其群体分布中占优势地位,其中单倍型Hap14为两个树种所共有,但分布频率很低。黑杨组中的欧洲黑杨有2种单倍型(Hap1、Hap3),单倍型Hap1在其群体分布中占优势地位。青杨组中的苦杨鉴定出最多的单倍型,共有9种(Hap2、Hap5、Hap6、Hap7、Hap8、Hap9、Hap10、Hap11、Hap12),单倍型Hap2在其群体分布中占优势地位;杂种额河杨具有2种单倍型(Hap2、Hap4),与苦杨居群混生的杂种额河杨主要是具有单倍型Hap2,而与欧洲黑杨H1居群混生的杂种额河杨单株He1-8、He1-12也是具有这一单倍型,与欧洲黑杨H4居群混生的杂种额河杨单株He4-2具有单倍型Hap4。苦杨、额河杨2个树种都具有单倍型Hap2,而欧洲山杨和银白杨2个树种都具有单倍型Hap14。用2种分析方法-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parsimony,MP)分别对杨属5个树种的cpDNA trnL-trnF间隔区序列的17种单倍型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构建了系统树,不同方法所获得的系统树在拓扑结构上基本一致,但在自展支持率(Bootstrap value,BS值)上存在着差异。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可得知,所有杨属植物的单倍型组成了一个多系群,它们具有不同的假定祖先型;苦杨具有最多的单倍型变异;杨属各个组内的单倍型更倾向于聚为一支,但黑杨组的单倍型倾向于与青杨组的单倍型在系统进化上有更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