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文学接受活动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培养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现状却并没有体现文学接受活动的这一重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教育意义。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学开始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课堂教学的改进却始终没能深入到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的实质。因而,笔者从逐渐被语文教育界所重视的文学接受理论中探寻答案。通过将文学接受理论的前沿理论成果与语文学科教学实践相连接,对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本论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文学接受活动理论和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教学探索的研究现状综述、研究缘起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现状和问题透视。从教学现状上看,主要是课堂教学设计远离学生主体,文学鉴赏教学模式固化,文本解读教学活动出现过分依赖教参和过分求新求异两种倾向。透过问题,主要原因为教学过程中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主体性的缺失,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忽视和主体间交流互动的弱化。第三部分是对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再审视。在文学接受理论的观照下,深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进一步探究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基本形式、特点和过程,将一般文学接受活动与语文课堂中的文学接受活动进行区分,从而对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学接受活动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识,并从中受到语文教学的启示。第四部分是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指导策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组织文学接受活动课堂应遵循的五个教学原则:主体性原则、交流性原则、文学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以及有效开展文学接受活动课堂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期待视野”,推进教学的个性化设计;填补“召唤结构”的空白,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在启发中促进“视野融合”,放飞学生的文学想象。总之,本论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文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变成语文教学研究的思想资源,从而开拓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视野,为改善语文学科教学实践提供新思路,以期对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学接受活动教学研究有一点实际作用,进一步发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