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胡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根据史书记载,二胡的前身是“奚琴”(稽琴),在唐代的北方奚族,演奏奚琴时用竹片夹在两弦之间磨擦而发音。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宋代音乐理论书籍《乐书》有关于奚琴的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善其制,以竹扎之,至今民间用焉。”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马尾胡琴随汉车”,这是最早关于胡琴的文字记载。关于胡琴的记载在《元史·礼乐志》有这样一段文字“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有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明代尤子求《麟堂秋宴图》所绘的胡琴图与现在的二胡很相似,即卷颈龙首,二弦,用马尾拉奏,并置有千斤。二胡在明清时代的民间就广为流传,那时的二胡没有一定的标准,在制作方面又不科学,因此二胡存在着音域不宽,音色不美,演奏技法单一,表现力差及定调随意等等缺点,所以二胡也只是在合奏,民歌小调和戏曲中处于伴奏位置。直到20世纪初著名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刘天华先生首次将二胡引入高等艺术院校,并创作了10首二胡曲和47首二胡练习曲,二胡才被确立为独奏乐器。通过创作、演奏、教学、器乐改造以及理论研究的长期探索实践,为二胡在我国民族器乐及专业音乐教育和近代音乐文化发展中赢得一席不容忽视的位置,奠定了二胡的发展方向,成为二胡学派的奠基人。
刘天华的音乐既有传统的底蕴,又能很大胆地借鉴西方的音乐元素。在他所创作的这些作品中,体现了音乐上的中西合璧,而且走出了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一条新路。刘天华是中国近现代传统音乐创新发展的起步人。本文将从刘天华的生平、思想、以及作品中来论述刘天华音乐上的中西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