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重原因的影响下,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女性文学批评内涵的丰富,都会给萧红研究带来新的变化。所以,以萧红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萧红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可以具体可感的把握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及其演变的内在规律。本文以萧红研究为中心,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1935年-1949年间萧红研究。在民族救亡的时代背景下,萧红的《生死场》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动,萧红后期作品因与时代联系不够紧密而在文坛遭受了不小的非议,萧红研究至此陷入低迷。第二章是1978年-1990年间萧红研究。随着文化坚冰的打破,萧红和她的作品就好像深埋已久的宝藏又重新被人们发掘,萧红研究开始逐渐升温。80年代的中后期,萧红研究在西方女权主义等理论资源的影响下,批评观念不断更新,萧红的作品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的解读,批评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第三章是1990年至今的萧红研究。随着整个社会与民族文化观念的不断更新,研究者不再把萧红限制在一个特定的群体里,而是将她放入整个现当代作家群,乃至整个文学史坐标系中去纵深考察。利用更为扎实的中外理论资源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出萧红研究的新视角。第四章是在以萧红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批评理论、批评方法、批评主体三个方面总结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走向。从整体上看,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明显的呈现出“两高一低”的不均衡、不连续的态势和走向,即在20世纪30、40年代和新时期以来两个文学批评的高峰期之间,横亘着一条批评的“低谷”(20世纪50-70年代)。在这个走向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主体和方法也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他们分别表现出由单一走向多元,对抗走向对话,自发走向自觉的走向特点,体现了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艰难曲折而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最后,本文通过对萧红研究的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力图推动萧红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思考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转变的影响因素,思索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演变的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