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地空间竞争是旅游地空间相互关系中的一种形态,研究旅游地空间竞争必须在研究旅游空间结构的大框架下展开,旅游地空间竞争关系实际上就是旅游空间结构不均衡的一种体现。 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框架应有基础层、中间层、具体层三层:基础层包括旅游系统理论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中间层为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包括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和核心一边缘理论;具体层为旅游空间竞争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以及旅游阴影区理论、旅游者空间行为理论。从研究中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 第一,地域分异规律阐述了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造成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基础。 第二,在旅游地早期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是个体旅游地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但是随着产业区域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业也不可避免的由区域内单个旅游地的竞争发展到个体旅游地之间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良性竞争,关注比较优势转变为关注竞争优势,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就必须保证开发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 第三,旅游阴影区理论强调了旅游地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在旅游资源基本特色相似的地区,往往在旅游形象定位上出现雷同,其中资源级别最高,特色最突出的风景区更突出,对其他相似景区的形象形成遮蔽阴影。因此要避开强者,搞差别化、个性化形象建设。 第四,一般而言,跨国、跨省的大尺度长程旅游,旅游者只选择国际级、国家级的旅游地,省内的中尺度旅游除了选择国家级和国际级外,还选择省级、区级的旅游地,市内、县内的小尺度短程旅游则所有级别的旅游地都选择。 旅游空间结构指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而旅游系统本质上就是旅游供求体系。因此,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旅游供求关系上。旅行成本、旅游价格、消费者偏好、资源的差异性以及信息和广告等因素是旅游空间结构的决定机制,因此它们是影响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别的旅游地,影响其空间竞争的主导因素和结果是不一样的,在做个案研究时要充分考虑旅游地各自特点。 最后,在个案研究中,选取本省内三个重点建设的山岳型旅游地作为样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