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海近海蟹笼渔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笼壶类渔具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耗能低、劳动力需求小以及对渔民适应性比较强等的特点,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作业渔场不断扩大,捕捞努力量不断增大给蟹类资源带来巨大压力,渔业产量连年波动。因此研究逃逸装置对蟹笼选择性的影响,旨在为今后合理制订释放装置等管理措施,维护近海蟹类渔业资源稳定,并为保持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使用浙嵊渔09101号专业蟹笼船,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开始开展了为期4个航次共计25个网次的蟹笼选择性试验。试验中对东海近海蟹笼主要渔获种类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通过在蟹笼蟹笼的1边(底部或顶部)及2边(底部和顶部)安装矩形逃逸口的释放装置并进行对比试验,结合SELECT模型和混合影响模型,分析安装位置对蟹笼渔具释放口尺寸选择性的影响;通过设置对照蟹笼,比较了6种不同逃逸口高度(分别为2.0cm、2.5cm、2.8cm、3.0cm、3.3cm和3.5cm)的矩形释放装置对梭子蟹尺寸选择性;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反映蟹笼渔具对渔获的选择性能,通过对比张网渔具的渔获分布,结合渔获方程和SELECT模型分析了蟹笼的相对选择性。结果显示,2012年秋季和2013年冬季的三疣梭子蟹渔获群体较2012年冬季和2013年春季群体更大,2种蟹类的雄性较雌性略大。三疣梭子蟹和红星梭子蟹的甲宽(CW)与体重(W)关系分别为W=5.077×10-4CW2.533和W=1.388×10-4CW2.797;秋冬季雌性三疣梭子蟹的性腺发育阶主要分布在Ⅰ-Ⅲ期、雄性三疣梭子蟹主要分布于Ⅱ-Ⅴ期,且发育阶与甲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雌性红星梭子蟹主要分布于Ⅱ-Ⅲ期,而雄性红星梭子蟹主要分布于Ⅲ-Ⅴ期;三疣梭子蟹的条件指数为5.65±0.94g/mm3,且与甲宽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红星梭子蟹条件指数为5.78±0.75g/mm3。分析结果显示2边安装释放装置的试验蟹笼的选择性指标50%选择甲宽CW50和甲宽的选择范围SR均比1边安装的蟹笼略大,但选择性指标的95%置信区间基本重合,表明这一差异较小。在混合影响模型中,将释放装置的不同安装位置视为固定影响分析,通过假设检验分析其对选择性参数和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试验蟹笼的CW50和SR相同的假设均被接受,表明2种不同的释放装置安装方式的蟹笼对三疣梭子蟹的尺寸选择性没有显著的差异。安装释放装置蟹笼对捕捞种类的50%选择甲宽(CW50)随着释放口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但甲宽的选择范围(SR)与释放口高度(VH)的关系不明确;结合甲宽和甲高的线性关系发现,安装释放装置蟹笼的50%选择甲高(CH50)与释放口高度(VH)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分别为三疣梭子蟹CH50=0.656×VH+9.30,红星梭子蟹:CH50=0.636×VH+8.71,较小的斜率意味着小个体梭子蟹比大个体更愿意通过释放装置逃逸。对比张网渔具所捕获的群体发现,张网的渔获较对照蟹笼更小;对比对照蟹笼渔获分布,分析试验蟹笼的接触选择性,结果显示50%选择甲宽(CW50)和蟹笼的捕捞能力随着释放口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选择范围(SR)基本不变。对比张网的渔获分布,获得蟹笼对三疣梭子蟹的相对选择性,结合张网和蟹笼的作业特点,将对照蟹笼的相对选择性视为蟹笼渔具的可捕率,结果显示较大的个体更容易接触并进入蟹笼,50%概率接触并进入蟹笼的个体甲宽为98.7mm;释放口高度30mm的试验蟹笼的相对选择性的CW50(118.4mm)和SR(10.5mm)与接触选择性的CW50(117.4mm)和SR(9.5mm)几无差异;对于释放口高度25mm的试验蟹笼,接触和相对选择性CW50没有差异,但相对范围SR(5.6mm)明显小于接触选择范围(11.3mm),因此只考虑蟹笼的接触选择性而忽略其可捕率所得的结果可能会产生偏差。与早期研究结果相比,蟹笼渔获群体结构异常、生长方程幂指数减小及发育阶下降等都反应出当前蟹类资源波动加剧,群体可能呈小型化、个体生长加速、发育减缓的趋势;根据实验结果,安装位置对释放装置的性能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东海蟹笼渔业中当前安装一个释放装置以实现幼蟹释放的方法是可行的,考虑到梭子蟹的生物学特性和渔民的生产要求,推荐了使用30mm的释放口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