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向来是历届政府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历代统治者都没有找到解决的成功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民族问题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有了坚强的领导、正确的方法以及科学的措施。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以及民族政策成熟,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作为当时党中央的所在地和民族工作的模范区,为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向来是历届政府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历代统治者都没有找到解决的成功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民族问题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有了坚强的领导、正确的方法以及科学的措施。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研究以及民族政策成熟,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作为当时党中央的所在地和民族工作的模范区,为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彻底贯彻执行的模范区。本文以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全面、深入的研究,系统梳理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的内容及特点,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阐述对当前我国民族政策巩固和完善的启示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一是对本文的选题、研究现状和基础理论阐释,奠定研究本文的理论基础。二是对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的形成背景进行阐述。因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形成的背景较为复杂,在此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实背景、直接背景三大背景展开论述。三是对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基本内容及其实践的详细梳理。为动员少数民族力量争取抗战胜利,我党和边区政府在边区积极实行民族政策、照顾同盟者利益,本文将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从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力求展现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的全貌。四是对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得出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具有历时的阶段性、极强的针对性、切实的保障性、彻底的实践性、优越的进步性等特点的结论。五是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的历史成效及当代启示。历史成效主要体现在建立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边区稳定抵抗日寇进攻与国民党反共挑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方面的作用,当代启示则体现在对当今民族工作和统战工作的启示。本文认为,研究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该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性与边区少数民族情况的灵活性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落实民族政策的成功范例,其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更是为新中国成立至今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民族工作的开展,五大关系的和谐做出了重要的探索。
其他文献
文中主要论述某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料生产中面临无法事先知道物料的实际需求量的问题,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分析现有数据,进而对企业物料生产进行合理安排以获得更高效益,通过建立基于小批量物料生产的平稳时间序列模型,选择了6种重要物料,建立了以周为时间单位的预测模型,实现了模型的优化,从而有助于企业合理地安排生产。
<正>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仪式7日上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仪式并讲话。北京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巍然矗立。上午10时,仪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全场肃立,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默哀。首都大学生代表宣誓。
中华民族空前觉醒是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鸦片战争到全民族抗战,经历了大众沉睡到全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从内涵维度看,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是表现在思想、理论和道路的伟大觉醒;从力量维度看,严重的民族危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有生力量共同催生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从价值维度看,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在新的历史特点和时代条件下实现了新的发展,焕发
<正>20世纪上半叶,上海成为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出版中心,出版数量最高时占全国近九成。在此期间,北京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与上海、广州及天津等地交相呼应,共同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出版局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出版机构纷纷南迁西移。由此,中国的文化出版事业开始被迫有序地向大西南、大西北等区域进行战略转移接续,分别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
<正>1937年7月7日,这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中国人从此奋起进行全民族抗战。只要在当时生活过的中国人都会记得,那以后自己的生活、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何等巨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满怀激情地说:“从卢沟桥事变肇始,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正>2017年10月27日,由大地工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天津美腾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中煤邯郸(天津)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天津中新智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届天津煤炭创新和新技术论坛在天津津利华大酒店成功举办,旨在为煤炭创新技术创造交流平台,与业界同仁交流新思想,探讨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助力煤炭工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正>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处于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逻辑思维能力相对不足,在历史学习的掌握过程中更偏向于知识的识记,对史料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形成对历史事实或历史结论的认同上,而不是在史料研读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但史料的运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可以运用一些比较简单且生动的史料,让学生融入史料情境。笔者以"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教学为例,谈一谈以史
全民族抗战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部分党员存在着机会主义、自由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倾向,部分党员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为此,胶东党组织从解决错误思想着手,通过开办党校并从丰富党员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灵活调整党员教育的形式、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纠正了党内存在的问题。回顾胶东抗日根据地党员教育工作的历程并汲取经验,对加强和巩固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有重要启示意义。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核心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历史教学忽视探究过程注重记忆结论的缺陷。本文主要以"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为例,探讨基于教学立意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