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颈内动脉走行弯曲、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周围伴有众多的血管神经及复杂的颅底骨结构。更为精确的局部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的发展,为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目前颅底或头颈外科学等进展相对缓慢。深入开展颈内动脉的相关形态及功能解剖学研究,对于提高颅底、头颈微创外科手术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多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是由斑块破裂引起,富含脂质的斑块和血管正性重构区段的斑块更易破裂,关于冠状动脉的脂质斑块和血管重构相关研究较多,颈内动脉的脂质斑块和血管重构的研究相对较少,未见斑块稳定性与血管重构相关性的研究。深入开展颈内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管重构相关性的研究对于预测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1)探讨颈内动脉三维成像及获取C1-2段相关结构解剖测量参数。(2)分析颈内动脉斑块性质与血管重构的关系。
方法:(1)从本院PACS中选择101例行头颈CTA检查且头颈部血管无明显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年龄30-60岁(<40岁34例,41-50岁34例,>50岁33例)。采用GEAW4.2工作站进行三维成像,成像方法主要包括分解、融合、透明、伪彩容积重建技术(SFOF-VR)、容积重建法(volume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eplanarreconstructionMPR),并进行相关数据测量,测量参数包括:颈动脉壁厚度(CAWT);颈内动脉颈段与颈内静脉最远、近距离;颈内动脉颈段与枕骨、C1、C2、正中线最近距离;颈内动脉岩段与颞下窝间骨板厚度;颈内动静脉间骨板厚度;颈内动脉岩段与耳蜗间骨板厚度。(2)从本院PACS中选择65例2012年1月-2012年12月行头颈CTA检查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其中103处颈内动脉C1、C2段明显非钙化斑块资料作为最终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年龄为40-80岁。主要采用VR、MPR三维成像方法,测量参数包括:斑块CT值;斑块处血管面积;邻近无斑块处血管面积;计算血管重构指数(RI:斑块处血管面积/邻近无斑块处血管面积),分析斑块稳定性与血管重构性质的关系。
结果:(1)SFOF-VR三维成像能较好显示颈内动脉及周围解剖结构。(2)正常人群组双侧颈动脉管壁厚度(CAWT)平均值:<40岁组:左侧及右侧分别为0.675±0.261mm、0.666±0.271mm;41-50岁组:左侧及右侧分别为0.872±0.202mm、0.844±0.172mm;>50岁组:左侧及右侧分别为0.978±0.283mm、0.950±0.281mm;左侧及右侧各年龄组间CAWT分别进行两两比较,<40岁组与41-50岁组,<40岁组与>50岁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1-50岁组与>50岁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左、右两侧CAW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左侧颈动脉壁厚度(CAWT)与年龄的相关系数r=0.696(P<0.01),右侧颈动脉壁厚度(CAWT)与年龄的相关系数r=0.616(P<0.01),说明颈总动脉CAWT与年龄呈线性正相关。(4)颈内动脉颈段与颈内静脉最远、近距离左侧及右侧分别为左远5.64±1.25mm、左近0.75±0.25mm、右远5.98±1.05mm、右近0.86±0.32mm;颈内动脉颈段与枕骨最近距离:左侧及右侧分别为7.20±1.73mm、6.88±1.45mm;颈内动脉颈段与C1最近距离左侧及右侧分别为3.72±1.01mm、3.74±1.22mm;颈内动脉颈段与C2最近距离左侧及右侧分别为5.18±1.53mm、4.68±1.27mm;颈内动脉颈段与正中线最近距离左侧及右侧分别为21.68±1.81mm、21.52±1.87mm;颈内动脉岩段与颞下窝间骨板厚度左侧及右侧分别为4.38±1.32mm、4.04±1.04mm;颈内动静脉间骨板厚度左侧及右侧分别为2.67±1.39mm、2.59±1.09mm;颈内动脉岩段与耳蜗间骨板厚度左侧及右侧分别为3.17±0.97mm、3.11±1.14mm。以上测量指标左、右两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组间左、右两侧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103处斑块CT值为72±20HU;斑块处血管面积为0.58±0.08cm2;邻近无斑块处血管面积0.53±0.04cm2;血管重构指数(RI)为1.10±0.14;60处血管正性重构(RI>1.05)区段斑块CT值(61±15HU)明显低于43处非正性重构区段斑块CT值(89±14HU,P<0.001)。
结论:(1)SFOF-VR三维成像技术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及周围解剖结构。(2)颈动脉管壁厚度(CAWT)与年龄呈线性正相关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壁厚度有增厚的趋势。(3)颈内动脉C1、C2段解剖测量参数左右侧、年龄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像解剖测量数据为相关临床与研究提供客观基础。(4)非钙化斑块CT值与血管重构性质间存在相关性,血管正性重构区段斑块CT值较非正重构者低,即血管正性重构区段的斑块含脂质成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