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持续发展,逐步扩张,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流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费和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流通服务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应通过提高流通效率,缩小地区差距,全面提高流通业发展水平。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流通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及各指标的区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流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最后提出了促进流通服务业效率提升和协调区域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首先,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2006-2016年全国-行业-地区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得出:我国流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主导因素是技术进步的下降;我国八大经济区中,只有南部沿海经济区流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增长(技术效率的提高是主要原因),其余地区均表现为下降趋势;物流业和商流业的流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不佳,技术进步指数均下降明显。其次,在将我国地区划分为八大经济区的基础上,构建相关指数进一步分析了流通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演进趋势。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在2006-2016年间,全国平均水平下的极差、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分别出现了上升;分地区看,西北经济区极差位居八大经济区首位,南部沿海经济区标准差最低,且各地区差异逐年增大;变异系数的相对差异变化较极差和标准差的变化较为平缓且西北地区最大。第二,从泰尔指数计算可知:流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内部省际间差异最大,地区内流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西北地区内部省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高,南部沿海经济区最低。第三,分行业测度结果显示:物流业的总体差异大于商流业,从内部省际间差异分析来看,物流业各经济区内部省际间差异较商流业较大。以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两行业内部省际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升有降;由地区内、地区间差异分析表明:商流业地区间和地区内全要素生产率与物流业相较整体波动不大;进一步计算组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百分比可知:与物流业相较商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百分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最后,由收敛结果可知:第一,全国流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未出现σ收敛;而八大经济区的σ系数呈现出波动态势。从分地区来看,南部沿海经济区流通服务业σ系数差异较小。分行业看:物流业与商流业来均出现σ收敛。第二,从全国范围看,全行业不存在β收敛趋势;分地区来看:在八大经济区中一些地区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其绝对收敛系数为负。在加入信息化水平(XXH)、每平方公里邮政局(AP)、市场化(MAR)程度这些控制变量后,各经济区均通过β条件收敛检验,而全国范围内流通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β条件收敛特征。就地区而言,在三个指标的作用下,信息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八大经济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每平方公里邮政局未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第三,从物流业与商流业的β收敛来看:两者在全国范围均不存在绝对收敛;分地区来看,两者的收敛区域各不相同。加入控制变量后,在全国范围内,物流业和商流业的β值均为负且收敛系数显著,且物流业的收敛水平好于商流业;分区域来看,物流业和商流业在八大经济区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就控制变量的影响而言,信息化水平(XXH)促进了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每平方公里邮政局(AP)与物流业及商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均不显著。市场化(MAR)程度加快了一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