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瘦鹃长期以来被研究界视为鸳鸯蝴蝶派或通俗文学作家,这样的研究视角和认识虽然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者多数是从新文学的基本立场出发,通常具有两种倾向:一是以贬低和否定为主,斥之为低级趣味;二是受到新文学的研究格局的局限,着力于从中寻找和挖掘出符合新文学立场的内涵。笔者认为批评的终极目的是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制约其变化的社会文化机制。
本论文通过对周瘦鹃在编辑办刊、创作以及翻译这几方面的资料进行梳理,试图扩大观察的范围,寻找新的出发点,在与社会历史背景建立更多联系的基础上对周瘦鹃的文化身份做一个新的定位,认为他是海派市民文人的典型。
本文的研究以著名的《礼拜六》、《半月》、《紫罗兰》、《上海画报》、《申报·自由谈》等杂志和副刊中的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以周瘦鹃为代表的海派市民文人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群体转化和开拓新的生存方式的趋势,如何由传统的书写形式过渡到对上海的都市书写。海派市民文人从都市空间的营造和都市理性的发现的角度开创了书写上海的新范式,从他们与都市生活、都市消费文化有机联系的角度对现代性质素的发现也是本文的学术目的。但二、三十年代海派市民文人的现代性仅仅是指上海本土化的现代性,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性。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周瘦鹃将编辑、办刊、写作应时文章与担当舆论领袖结合起来的文化活动。这一部分分别阐述了研究对象在领先的编辑策略和办刊手段与写作相结合、后百期《礼拜六》的编辑、《半月》和《紫罗兰》及新《紫罗兰》的办刊及周瘦鹃的都市民间价值立场这四个方面的情况,试图从中寻找到他开拓海派市民文人人生空间的一些线索。
二、周瘦鹃的文学创作。这一部分分别阐述了影响研究对象小说创作的情感根源、初期小说创作、《礼拜六》中的小说创作、《半月》和《紫罗兰》中的小说创作及《上海画报》的都市生活杂记这五个方面的情况,试图揭示出影响其小说创作的独特审美气质和创作理念与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从小说叙述的角度观察他的创作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小说过渡的探索历程,结合他对于世俗市民文化与时尚潮流的认知态度,明确其作为海派市民人生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的文化身份。
三、周瘦鹃的文学翻译。这一部分分别阐述了周瘦鹃的前百期《礼拜六》的小说翻译、后百期《礼拜六》的小说翻译及《紫罗兰》中的小说翻译这三个方面的情况,试图通过分析他的翻译发展变化的过程来探究其受到的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影响及其与创作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理出较为清晰的整体脉络。
对周瘦鹃的文学活动的研究说明,海派市民文人的出现不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倒退,而是近现代上海社会由近代城市文明向资本主义都市文明转型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他们的世俗精神面貌主要来自传统,由于自身特殊的成长环境而又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性质素。周瘦鹃作为海派市民文人的代表,在体现共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拥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独特个性。而海派市民文人的研究范畴也承载了对一个社会群体特质的解读,为我们避免对研究目标感性地、情绪地、随意地作出结论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