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peng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汤婷婷之后,谭恩美是华裔美国文学中又一位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其处女作《喜福会》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学术界与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之后,她又创作了包括《灶神之妻》、《接骨师之女》、《拯救溺水鱼》等多部畅销长篇小说。可以说,谭恩美的作品为华裔美国文学敲开了美国出版业的大门。  《喜福会》之所以会一炮而红,笔者认为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小说的基本情节与主题同西方读者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二是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中国传统故事的细节描写,这不但引发了西方主流读者的兴趣,蕴含于其中的东方主义意识也迎合了他们对东方的想象和窥视。这两点也是小说被好莱坞选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票房的有利保证。这样成功的案例在好莱坞的百年历史上早已屡见不鲜。但是,这些成功的背后却不乏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的歪曲,并使之模式化,其中的模式典型是以傅满洲为代表的黄祸和陈查理为代表的模仿少数族裔,而女性则多被刻画为柔弱、被动、需要被拯救的,苏西黄则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喜福会》一经上映,便引起轰动,新一轮的谭恩美研究热潮再一次兴起,尤其是关于华裔形象塑造的讨论愈演愈烈。本文将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对比小说与电影,通过对故事情节与台词的有意删减、增添以及改变来试图说明电影《喜福会》沿袭了好莱坞电影对中国以及中国人(华裔)形象的模式化塑造。相比小说,电影中母亲的话语权极大地减少,女儿们融入美国社会的艰辛被忽视,从而造成了对原作品的主旨的误读,没有将原著的精髓完整地传达给观众,而是迎合根植于美国主流社会的充满偏见的中国形象来赢取更多的票房。
其他文献
约瑟夫·康拉德是现代英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且颇有争议的波兰裔作家。他在文学主题和创作技巧上对英国文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誉为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他用独特的视角和洞察
在经济转轨开始之后,俄罗斯发生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通货膨胀就一直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成为俄罗斯政府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历届政府都将
《半生》和《魔种》是V S.奈保尔近年来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他的最后两部小说。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这两本小说,从历史语境与文学文本的关系出发,探究作者、文本、与社
本文试图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框架中分析《水浒传》中动物隐喻的翻译。中西方的隐喻研究历史已有两千年。在传统的隐喻理论当中,隐喻只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即:通过将一物
句子的语义结构是现代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句子的语义整体进行分析性描写,确定各语义成分之间的联系。相对于句法结构而言,句子语义结构是隐性
众所周知,约翰·邓恩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但是仅少数人注意到在他的晚年时期,他成为了一名突出的牧师,创作了大量内涵丰富的布道文。事实上,邓恩的布道文对当时
编者按  在上世纪80年代,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相机,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海鸥双反相机,当年售价100多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几个月的工资。1985年,李克勤就买了一台雅西卡FS7,当时售价600左右,可谓奢侈,但这台相机的专业稳定性始终没有能够让他在拍摄时感到安心,于是在1986年,他又投入1600元“巨资”购买了一台尼康FM2专业相机,用来从事商业摄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