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汤婷婷之后,谭恩美是华裔美国文学中又一位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其处女作《喜福会》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学术界与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之后,她又创作了包括《灶神之妻》、《接骨师之女》、《拯救溺水鱼》等多部畅销长篇小说。可以说,谭恩美的作品为华裔美国文学敲开了美国出版业的大门。 《喜福会》之所以会一炮而红,笔者认为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小说的基本情节与主题同西方读者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二是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中国传统故事的细节描写,这不但引发了西方主流读者的兴趣,蕴含于其中的东方主义意识也迎合了他们对东方的想象和窥视。这两点也是小说被好莱坞选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票房的有利保证。这样成功的案例在好莱坞的百年历史上早已屡见不鲜。但是,这些成功的背后却不乏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的歪曲,并使之模式化,其中的模式典型是以傅满洲为代表的黄祸和陈查理为代表的模仿少数族裔,而女性则多被刻画为柔弱、被动、需要被拯救的,苏西黄则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喜福会》一经上映,便引起轰动,新一轮的谭恩美研究热潮再一次兴起,尤其是关于华裔形象塑造的讨论愈演愈烈。本文将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对比小说与电影,通过对故事情节与台词的有意删减、增添以及改变来试图说明电影《喜福会》沿袭了好莱坞电影对中国以及中国人(华裔)形象的模式化塑造。相比小说,电影中母亲的话语权极大地减少,女儿们融入美国社会的艰辛被忽视,从而造成了对原作品的主旨的误读,没有将原著的精髓完整地传达给观众,而是迎合根植于美国主流社会的充满偏见的中国形象来赢取更多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