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将一种新的功能语篇分析模式运用到翻译研究中,试图通过对译本实例的分析,重点找出译者在译著中体现了源语的哪些连贯特征,如何实现源语语篇连贯特征的重构,以及这种连贯特征重构的意义,旨在为翻译中的连贯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中用到的主要理论依据: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连贯分析模式。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思想,语言在理论上用来传达三重意义,即概念意义(ideationalmeaning)、人际意义(interpersonalmeaning)和语篇意义(textualmeaning);语言必须通过实现意图交际功能才能达到有效传达意义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篇是否有效地传达了语言的这三重意义来考察语篇的连贯性。因此语篇是否连贯可以通过语篇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作者(说话者)希望传达的意义得到判别。只有当语篇有效的传达了这三重意义时,语篇接受者才认为语篇是连贯的。翻译的过程可以视为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译者想要翻译出连贯的语篇,必须使译文在概念、人际和篇章三个层次达到最大限度的连贯。因此,译者首先应该找出原文是如何体现这些连贯特征的,并且从语篇的角度对这些连贯特征进行重构。根据本文所运用的新的语篇连贯框架(Cheng,2005),语篇连贯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即概念连贯、人际连贯和篇章连贯。
概念连贯是指语篇为了有效传达概念意义而表现出来的连贯性。连贯的语篇应该能够准确、有效地再现(represent)真实的或想象的物质世界和经验世界(包括人物、事物、经验、事件、感受等)。为此,语篇应满足下列条件:(1)语篇再现的内容有一定的正常性(normality),如果语篇需要再现非正常事物,则必须解释这些非正常事物与正常事物有什么区别,以及它们存在的可能性;(2)语篇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3)语篇的局部及整体必须保持话题的延续性。
人际连贯是指语篇为了有效地传达人际意义而表现出来的连贯性。语言中用来表达人际意义的手段很多。在语篇层次上,主要有两种手段:(1)角色定位,即作者赋予作者本人和读者的交际身份(communicationroles),连贯的语篇赋予作者和读者的身份既要有利于传递意义,又要能被双方认可和接受;(2)知识预设,连贯语篇对读者已有知识的预设应该是基本准确的,错误的预设知识可能导致语篇不连贯。
篇章连贯是指语篇为了有效组织语篇本身而体现出来的连贯性。为了使语篇本身显得有组织、有条理,语篇必须充分利用微观和宏观结构。本文主要讨论的结构为主位结构(thematicstructure)和命题宏观结构(propositionalmacrostructure)。
长篇散文Walden是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杰出著作,它是通过徐迟先生的精心译作《瓦尔登湖》而被广大中国读者所接受并熟知的。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以其优美的语言,清新的格调和纯熟的翻译技巧博得了读者的好评。语篇的翻译可以视为是对原文语篇连贯重构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徐迟的译文之所以在语篇上十分连贯,是因为译者在概念、人际和篇章三个层面上都成功地实现了连贯重构,这体现在:
在概念层面,首先译者通过一些翻译技巧为目标语读者创造了一个具有正常性的语篇,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在语篇和他们所熟知的物质和经验世界建立起某种联系,这样他们会觉得语篇是正常(normal)和连贯的。其次,译者在翻译中抓住了原文中的“动态形象”和“静态形象”,根据这两种形象来重构语篇顺序,清楚并成功地再现了原文中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使得译文通顺连贯。再次,语篇包括有关整个语篇的整体话题和有关语篇成分和语篇元素的局部话题,因此译者在翻译中根据原文语篇的整体话题来重构局部话题,使相邻的一对局部话题在某个方面互相关联,保持了语篇中话题的一致和连贯。
在人际层面,一方面,译者找出了作者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找出了作者在原文中赋予作者本人和读者的社会和交际身份,并且在翻译中运用人称标志重构了作者的这个身份,以达到重新建立原文中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的目的。另一方面,当译者遇到作者的已知知识和目的语读者的已知知识存在差异的情况时,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了新的信息,使目标语读者的所知知识与原文作者的知识预设一致,让目标语读者进入到源语语境的交际环境中,这样使得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来说更清楚连贯。
在篇章层面,通常小句的建构是基于语篇的主位结构。在英语中大部分的主语(subject)都是主位,而在汉语中,主位实际上就是话题(topic)。鉴于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在翻译中将原文的主位结构进行了从“主语+谓语”结构到“话题+评述”结构的转化,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习惯,并使译文读起来流畅连贯。在小句层次之上,译者是通过原文的宏观命题以及相关的微观命题来重新组建句子结构的。译者在译文中根据原文命题结构来重构信息推进过程,使译文层次更清楚连贯,并且更符合译语读者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