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上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特别是开埠通商以后,更是有大批移民迁居至此。太平天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众饱受战争摧残,纷纷来沪避难,其中就有大批无锡人。此后,随着锡沪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无锡人来到上海。亦商亦儒是明清以来无锡士人的重要特征,且无锡自古以来就有崇德尚义、造福桑梓的优良文化传统、乡籍文化认同观念强烈。同时上海激烈的竞争环境也使同乡感到需要建立一个同乡组织,来保障同乡在沪的基本权益,于是就有了无锡旅沪同乡会的成立。在本文中,作者首先关注了无锡旅沪同乡会的组织运作和会员概况。在同乡会成立初期,主要采取理事会和评议会共同处理会务的模式,发展至后期则采用理监事制度和会员代表大会;在同乡会的领导阶层中,前期几乎都是来自工商业的人士,后期则发展成以工商业者为主导,政界、自由职业者为补充的格局;入会的普通会员以青年人、商界人员为主体,从中又可见同乡会的进步性和开放性。其次,作者对广大会员加入同乡会的原因进行探析。广大会员在共同的乡籍文化认同中,加入了同乡会。但促使他们加入的原因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对于广大领导阶层来说,通过在同乡会中的活动,可以和更多的同乡或其它同类组织的领导人物、乃至政府人士结识、进而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反过来又可促进自己事业的发展;对于普通会员来说,加入同乡会可以使自身的基本利益有所保障、不致流落沪上,特别是面临纠纷和灾难时,能够得到同乡会及时的帮助。最后,在造福桑梓观念的影响下,锡籍在沪人士广泛参与到上海和无锡的各项社会事业当中,开展教育、发展工商业、灾难救助等。面对上海市政府的控制和利用,同乡会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上的空白。本文作者依据无锡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特点,而采用了乡籍文化和关系网络作为本文的切入点来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共同的乡籍文化认同来解释同乡会的建立与其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不同会员交往所产生的关系网络来分析其对同乡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加深对无锡旅沪同乡会从建立到走向消亡这段历史事实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