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使移民迁入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直接影响迁入区内的土壤质量。本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生态移民区设立研究样地,以本底条件基本一致的天然林地(NF)、荒草地(UG)、次生灌丛(SS)、桉树林(EF)、玉米地(CF)和甘蔗地(SF)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采集0-100cm的土样,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氮(TN),硫酸-高氯酸消煮-流动分析仪法测定土壤全磷(TP),氯化钾提取-流动分析仪法测定土壤氨态氮(NH4)和硝态氮(NO3),氯仿熏蒸浸提-TOC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碳(SMC),氯仿熏蒸浸提-流动分析仪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氮(SMN)。在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代替时间的理论,采用土壤质量综合评分和Markov法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该研究对生态移民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移民工程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深刻的影响了土壤养分及质量。在0-100cm土层,六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8.8~12.9g/kg之间。天然林地(NF)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下降10.9%~29.2%。荒草地(UG)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下降20.4%~31.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并与土层深度呈指数变化。2.六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在0.8~1.2g/kg之间。天然林地(NF)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下降19.4%~38.8%。荒草地(UG)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含量下降27.8%~45.2%。土壤全磷平均含量在73~86mg/kg之间,其中甘蔗地(SF)全磷含量最高,其次为玉米地(CF)、天然林地(NF)、荒草地(UG)、次生灌丛(SS),桉树林(EF)全磷含量最低,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3.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少。六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碳的平均含量在50~210mg/kg之间,总体变化趋势为天然林地(NF)>次生灌丛(SS)>荒草地(UG)>桉树林(EF)>甘蔗地(SF)>玉米地(CF)。天然林地(NF)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碳下降43.19%~74.59%。荒草地(UG)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碳含量下降12.36%~48.23%。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氮的含量在8~39mg/kg之间,总体变化趋势为天然林地(NF)>荒草地(UG)>次生灌丛(SS)>桉树林(EF)>甘蔗地(SF)>玉米地(CF)。天然林地(NF)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氮下降46.81%~77.41%。荒草地(UG)转变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氮含量下降31.34%~65.37%。4.将土壤有机碳、全氮、氨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土壤容重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土壤质量综合分值法计算土壤质量分值,用Markov计算土壤质量进步度的研究发现,在各土层,天然林地(NF)或荒草地(UG)开垦为其它地类土壤质量进步度均为负值,即天然林地(NF)和荒草地(UG)的开垦利用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开垦种植玉米和甘蔗地(SF)土壤质量下降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