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旱地育秧栽培技术自引进以来,已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然而,有关水稻旱育秧苗生理优势还说法不一,苗床培肥技术还不够完善,水分管理还有待改进。本研究通过对旱育苗床不同氮肥用量和不同氮素形态的处理,以湿育秧苗为对照,分析了旱育秧苗的生长特征和生理特性,阐述了秧苗在旱育环境下的物质代谢和生理反应,揭示了旱育秧苗的生理优势,提出了培育旱育壮秧的肥水管理措施,为旱育壮秧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调控途径。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旱育秧苗与湿育秧苗相比,体内氮、硝态氮、可溶性蛋白等含氮化合物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也显著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也显著增强,其中硝态氮的含量是湿育秧苗的28.09-30.93倍,且以鞘中积累的量最大。移栽后旱育秧苗氮素代谢快速、氮素利用明显,秧苗全氮含量迅速增加;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也有明显的积累,分别比湿育秧苗增加44.19-100.41%和14.76-21.06%,旱育秧苗鞘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最大,湿育秧苗则以叶中可溶性糖最大,以鞘中淀粉含量最大。旱育秧苗移栽后可溶性糖含量减少,淀粉含量持续增加,而湿育秧苗淀粉的含量是先减少后缓慢增加。旱育秧苗发根力、根系活力、根系表面积也高于湿育秧苗,其中移栽期发根力最为显著,是湿育秧苗的3.01倍。在代谢保护系统中,旱育秧苗的相对含水量下降,丙二醛含量增加,但脯氨酸、SOD、CAT、AsA-POD活性显著增加,移栽后丙二醛含量下降,低于湿育秧苗,保护酶活性高于湿育秧苗,从而有利于旱育秧苗的生长。旱育秧苗叶和根中ABA含量增加显著,叶和根中CTK和GA含量显著减少,叶中IAA减少,根中IAA含量增加,这样有利于提高旱育秧苗渗透调节能力,促进分枝根的形成。 旱稻旱育秧苗与湿育秧苗相比,与水稻秧苗有相似的趋势,只是数值大一些,但移栽后旱稻旱育秧苗由于植伤较大,因而其物质含量或酶活大小下降较大,缓苗期较长,不利于旱稻旱育秧苗的活棵返青。 不同氮肥用量的水稻旱育秧苗,总的来看,以中肥处理的水稻旱育秧苗物质积累量和活性物质的生理反应最好,低肥处理的旱育秧苗,生长量明显不足,高肥处理的旱育秧苗,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也不利于秧苗的生长。因而在水稻旱育秧苗培肥上施用氮肥要适宜。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处理的水稻旱育秧苗,施用硝态氮的秧苗比全铵处理的氮含量、游离氨基态氮含量、叶和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等虽没有显著差异,但有增大趋势,移栽后氮含量进一步增加,叶绿素含量也进一步提高;秧苗体内硝态氮含量有显著的增加,以根中增加的量最大,有利于促进移栽后秧苗新根的发生;秧茵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显著地增强,尤其是叶和根中硝酸还原酶活性有较大的提高,能够增大硝态氮的还原利用率;秧苗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半硝半按处理的与全按处理的没有显著增加,但多硝少按处理的有显著增加,以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叶中淀粉含量增加最多,移栽后可溶性糖和淀粉仍呈显著差异,从而有利于秧苗的迅速生长;对于保护系统来说,相对含水量有增大趋势,脯氨酸含量有显著增加,而丙二醛含量减少,SOD、CAT、ASAfOD活性都有显著下降,使得秧苗对于旱育环境的适应性增强;秧茵的根系活性显著增强,根系表面积进一步增大,使秧苗从干旱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促进秧苗的健壮生长,移栽后秧苗根系活力仍然有显著差异,使秧苗易于立苗:施用硝态氮的秧苗比全铰处理的秧苗叶和根中ABA含量下降,CTK、GA含量有所增加,叶中IAA含量有所增加,根中IAA含量则略有减少,移栽后生长促进型激素CTK、GA含量明显增加,叶中IAA含量也明显增加,但根中IAA含量则有所下降。 浇水对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和时间效应,通过对旱育秧茵氮含量、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脯氨酸含量以及可溶性蛋自含量、游离氨基态氮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的分析,有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浇水后(y--l小时内呈上升趋势,而12小时以后呈下降趋势,甚至与湿育秧菌的生理表现相差无几。为了发挥旱育秧苗的生理优势,生产上应在拔秧前9一12小时浇水最好。 综上所述,水稻旱育秧苗与湿育秧苗相比,有较高的碳氮代谢,有较强的物质活性,有较大的根系活力,移栽后秧苗基本无缓苗期,生长迅速,早发优势明显。施用硝态氮的秧苗,物质含量和生理素质更加提高和改善。栽前浇水在9—12小时内秧茵的代谢物质持续增加,而12小时以后物质含量下降。因此,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旱育秧苗,要根据土壤的基础肥力适量施用氮肥,并适当配合施用硝态氮的肥料,秧苗期坚持旱育旱管,栽前9--12 ,J’时浇水,这样不仅有利于旱育壮秧的形成,又有利于旱育秧苗的立苗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