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的完成距今已两千多年了,它自传布开来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人注释它,说明它,研究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记》研究更是出现了新的局面,研究论著发表数量之多,研究专题之广泛,研究程度之深,研究方法之多样,都是空前的。据徐兴海先生编纂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论著专题索引》(截止到1994年)一书收录,有关《史记》研究的专门著作共236部,论文(及评述)3300余篇(不包括非专门著作中的论文)。但在如此众多的研究论文中,由美学角度入手的仅有22篇,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中间竟无一篇作品是从美学的崇高范畴角度论及《史记》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一方面,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问的时间不是很久远,它在我国萌芽、发展的历史更加短暂。另一方面,我国老一辈学者更喜欢采用传统方法去研究《史记》。但新的方法既然已经出现,作为年青人的我们就应该敢于在这一领域勇敢、大胆地尝试,这样做的结果即使是失败,但过程本身也是极具开拓意义的。正是抱着这一目的,我才试图从美学崇高观这一角度来阐释《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刚健奋发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执着不屈的生命意志力。 全文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指出本文的理论依据分别为:①马克思主义悲剧性崇高;②以康德、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壮美式崇高;③精神类崇高。 第二部分:悲剧性崇高。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为基础,探讨了崇高观的定义以及悲剧与崇高的关系,明确了悲剧性崇高这一美学概念。然后具体分析了《史记》中悲剧性崇高人物形象的两种类型,即:1.为社会变革而牺牲的悲剧英雄;2.由于自身缺陷、过失而导致失败的悲剧英雄,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角度,指出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着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壮美式崇高。先介绍了康德、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崇高的认识,在以秦始 皇、汉武帝、孔子等人为例,从审美感受的角度阐明了这类人物也同样能给人竹来崇高美感,并从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精神中最可宝贵的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的旺盛生命力。 第四部分:精神类崇高。主要从崇高的内在审美本质人手,去发掘、体验人物形象精神世界中的崇高美,本章按精神崇高的具体内容划分,又分为四个小部分:1.为维护 自己人格的尊严而以弱抗暴、甘愿自殉的崇高人物;2.热爱祖国,不惜以身相殉的崇高人物;3.急人解危、见义勇为、不惜杀身成仁的崇高人物;4.自强不息、终成功业的崇高人物。 第五部分八史记》人物形象崇高美产生的原因。我们一向主张“文学即人学”,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文学风格。这部分正是从这一理论线索人手,从四个方面(即:1.时代精神的召唤;2.史官优良传统的楷模作用;3.人生阅历的凝结;4.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浸润)追查了司马迁崇高人格形成的根源,这也就是《史记》人物形象崇高美)一生的原因。 第六部分:结束语。在这部分中,通过以上五部分的具体分析而得出本文所探讨问题的基本结论,即从美学意义上的崇高观人手,作者认为:《史记》中的诸多人物身上都具有一种崇高美,当读者在与他们进行心灵碰撞时,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来之于对方的崇高美感,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崇高美感,除了人物形象自身固有的因素外,作者司马迁的崇高人格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本文的新颖之处在于:初次尝试用美学范畴中的崇高观理论为依据,对《史记》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加以分析、研究,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崇高美,并借此让读者更明确地体味到伟大的华夏民族精神文化中最可宝贵的灵魂与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