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发现,正常人观看人类面孔时经常表现出比较特定的方式,比如首先和主要观察眼睛,接着也会注视鼻子和嘴巴,这3个区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核心特征区。而与正常人相比,孤独症患者更少注视面孔的内部特征,其加工策略与正常人不同。既往这方面的研究中使用的刺激材料比较单一,要么为动态视频,要么为静态图片,较少有将两种刺激材料相结合比较。且研究者对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的神经系统软体征关注较少,目前也没有将神经系统软体征与眼动检查指标相结合的研究,因而本研究目的有如下: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对图片、视频两种不同刺激材料的注视情况;分析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神经系统软体征表现是否一致;研究神经系统软体征与眼动是否有相关。方法:选取符合DSM-V诊断标准的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23人,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20人,分别进行眼动检查和神经系统软体征检查。采用均数、标准差对2组人口社会学资料进行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人群的年龄、受教育程度、CNI评分进行均衡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人群的年龄进行均衡性检验。运用兴趣区工具将兴趣区划分为眼睛和嘴巴,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计算两组被试的搜索时间、搜索点数、首次注视时间、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及注视比例等指标。最后使用Pearson相关计算神经系统软体征各因子得分与眼动指标的相关系数。结果: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构成、受教育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儿童在运动协调、感觉统合、脱抑制三个因子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而CNI总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论在静态图片还是动态视频的刺激下,高功能孤独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对兴趣区总体的搜索时间、搜索点数、首次注视时间、注视总时间、注视比例及注视点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将兴趣区进一步分为眼区和嘴区之后,兴趣区类型的主效应显著,两组儿童对于嘴区的注视时间、注视点数及注视比例均显著少于眼区,对嘴区的搜索时间、搜索点数显著多于眼区。在图片的刺激中,高功能孤独症患者注视嘴区的时间(t=-2.346,P=0.025)及注视点(t=-2.346,P=0.025)显著少于正常儿童,但是对于眼区的注视两组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本次研究发现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对眼睛的觉察时间、注视时间与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但对嘴巴的注视时间和注视点较正常儿童显著减少,这提示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嘴巴对于区分高功能孤独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敏感度。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且均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需要慎重将本研究结果推至低功能孤独症患者。希望未来有更多关于低功能孤独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