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因其具有独特的隆升演化历史,一直受到广大地质科研工作者密切关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作为印度与亚欧大陆碰撞前缘,其中-新生代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尤其引人注目。拉萨地块南部,发育有近东西展布的长达上千公里的冈底斯岩基,记录了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和印度-亚欧大陆碰撞的深部构造演化过程。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冈底斯弧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即中生代早侏罗世和晚白垩世以及新生代早第三纪和中新世时期。虽然上述成果对人们认识和了解青藏高原南部中-新生代从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前人研究均是以某一个岩体或以局部为主体,并没有从冈底斯岩浆弧的整体演化上考虑这些岩浆作用特征。本论文在分析和研究冈底斯弧中部东嘎侏罗纪花岗岩以及大竹卡始新世辉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便从总体上了解冈底斯弧在中生代侏罗纪和新生代早期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位于冈底斯弧中部的日喀则东嘎乡中侏罗世(169.6 Ma)花岗质岩体,以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具有高SiO2(68.3271.54 wt.%)、Al2O3(15.5216.45wt.%)、Na2O(4.295.09 wt.%)值、低MgO(0.550.66 wt.%)、Mg#(1734)、K2O(0.991.98 wt.%)值;同时显示出一定的埃达克质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如低Y(811 ppm)和Yb(0.91.6 ppm)值,和高Sr(580684 ppm)值;而且具有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0.703590.70602;εNd(t)=+4.51+5.39)。上述东嘎中侏罗世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其源于新生的加厚下地壳,源区为角闪岩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可能有角闪石、石榴子石、金红石等熔融残余相。2、位于冈底斯弧中部的大竹卡始新世辉长岩以小型岩脉形式存在。它们具有低SiO2(48.0951.33 wt.%)、K2O(0.41.67 wt.%)值和高MgO(4.946.39wt.%)、Al2O3(16.9517.53 wt.%)、Na2O(2.633.45 wt.%)值;虽然其稀土元素配分图类似于富集型洋脊玄武岩(E-MORB)并具有明显亏损的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0.704200.70385;εNd(t)=+4.8+5.1),但微量元素蜘网图显示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的特征。上述大竹卡始新世辉长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其由软流圈地幔减压部分熔融形成,并很可能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受到岩石圈地幔的混染作用,经历了镁铁质矿物(如橄榄石、单斜辉石)、Fe-Ti氧化物的结晶分离以及少量斜长石的堆晶作用。结合区域上冈底斯带南缘形成于6541 Ma的绝大多数长英质岩浆岩(SiO2>69 wt.%)具有较高的锆石饱和温度(687874℃)特征,指示这些镁铁质及其同期的中酸性岩浆作用可能是由于板片断离所致。3、冈底斯弧侏罗纪岩浆岩时空分布上具有如下特征:(1)冈底斯弧整体上基性-酸性岩浆活动均发育,但东段和西段分别主要为火山岩和侵入岩;(2)在东西向上,90°E以东的侏罗纪岩浆活动具有由东向西逐渐变年轻的趋势,然而90°E以西无明显趋势;在南北向上,侏罗纪岩浆活动主要分布在29.48°N以南;(3)侏罗纪弧岩浆活动过程中,其富集组分在早期和晚期分别以俯冲沉积物和俯冲板片为主;受到中拉萨地块古老基底的影响,东段岩浆岩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大变化范围。4、冈底斯弧大量的侏罗纪弧岩浆作用很可能导致该区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地壳加厚。5、冈底斯弧古新世-始新世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如下特征:(1)镁铁质岩石中的流体贡献由南向北逐渐降低;(2)长英质岩浆岩(SiO2>69 wt.%)锆石饱和温度(Tzr)由南向北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