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简称内异症)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疾病,是始于细胞水平而终止于以盆腔痛和不孕为主要症状的持续性疾病,虽为良性疾病,但表现着侵蚀性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似“癌”非“癌”,由其引起的严重痛经,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其居高不下的不孕症,更是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精神、心理及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自1921年Sampson首次报道内异症以来,现内异症已成为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现代病,随腹腔镜在其诊断中的应用,统计的发病率仍在上升,在育龄妇女中患病率已达10%-15%,不孕妇女中约有25-35%是内异症[1],占痛经的40%-75%。尽管对其研究广泛展开,但至今内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其诊断和治疗仍具有探索性质,对细胞因子的研究仍是主流。脂联素(Adiponectin, APN)是最新发现的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多肽或蛋白质(新型蛋白质),通过其特殊的受体T-钙粘蛋白、AdipoR1、AdipoR2发挥效应[2]。目前研究认为脂联素在人类属于防御性胶原蛋白家族成员,约占血浆总蛋白的0.01%,在血中有较高的浓度(5-30μg/ml),不受进餐的影响[3],也与年龄无关。研究证实脂联素除参与脂质代谢过程外,而且可抗炎症介质[4]、抗血管源性、抗纤维化[5]、抗雌激素等,与内异症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既往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及胰岛素抵抗类疾病等领域,作为一种细胞因子,脂联素在内异症的研究中少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已有的研究证实IGFS可促进细胞增殖和转化、抗细胞凋亡、诱导新生血管及淋巴管的形成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是其家族成员之一,是最近几年来细胞生物学分支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据文献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原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均有IGF-Ⅰ表达,且异位内膜中IGF-Ⅰ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而原位内膜与正常内膜IGF-Ⅰ表达无差异。Taketanit等人研究证实IGF-I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异位病灶的形成有关,这个结论与Saraciam等的研究结果相符。HoutsiliersM等研究发现随经血逆流至盆腹腔的子宫内膜细胞,可在IGFS等裂解原的作用下发生种植并维持内膜细胞的生长,最终形成内异症。提示IGF-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制可能有关系。推测对IGF-Ⅰ因子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可能有助于阐明内异症的发病机理,为寻找特异性治疗方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当需要分析实验者的体重对于不同身高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体重指数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以往的研究未确立内异症与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文献显示,被诊断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无论在确诊当时还是在以往的时间内,体形往往偏瘦,与对照组相比,内异症患者较少发生肥胖,较高的体重指数值对内异症的发病有保护作用[6]。但其中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联合检测内异症患者血清中脂联素、IGF-Ⅰ水平,并测算对应实验者的体重指数,探讨脂联素、IGF-Ⅰ血清浓度改变的意义及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揭示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寻求切入点,并试图阐清内异症患者有较低体重指数之原因。此类研究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报道。材料和方法1.实验分组1.1,实验组: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经腹腔镜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内异症的40例患者,年龄22-47岁,平均29.6岁,按美国生育协、会1985修订(r-AFS)分期,Ⅰ-Ⅱ期23例,Ⅲ-Ⅳ期17例。1.2,对照组:选取同期因其他普通妇科疾病住院并手术的30例妇女及体检科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对照组,年龄21-51岁,平均30.4岁。1.3,纳入标准.:所有实验者半年内均未服用激素类药物,均排除内分泌科疾病、不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及乳腺增生等其他激素依赖性疾病。2.方法2.1,样本收集:所有实验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4m1,静置2h后行离心(3000r/min,15min),留取血清并等量分装后置入-80℃冰箱待测,由专人测量身高和体重,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计算BMI=体重kg/身高m2。2.2,检测方法:血清脂联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水平均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血清脂联素、IGF-Ⅰ水平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脂联素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内异症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异症Ⅲ-Ⅳ期脂联素水平较Ⅰ-Ⅱ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IGF-I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内异症组血清IGF-Ⅰ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Ⅰ-Ⅱ期IGF-Ⅰ水平较Ⅲ-Ⅳ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对照组间IGF-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重指数的比较内异症组体重指数较普通妇科疾病组及健康体检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异症Ⅲ-Ⅳ期体重指数较Ⅰ-Ⅱ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对照组间相比,体重指数无差异(P>0.05).4.相关性分析内异症组体重指数与血清APN水平呈正相关(r=0.891,P<0.01),与血清IGF-Ⅰ水平呈负相关(r=-0.672,P<0.05),APN与IGF-Ⅰ间无相关性.结论1.脂联素和IGF-Ⅰ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参与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但二者间无相关性2.脂联素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对抗作用。3.内异症患者体重指数降低,可能是内异症患者的特有体征之一,为早期筛查提供依据。4.内异症患者有较低的体重指数可能与体内血清脂联素、IGF-Ⅰ水平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