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研究中,将历史和文化因素纳入研究的范围是十分必要的。自“描述翻译研究派”于上世纪70年代兴起,翻译界对翻译的评判标准不再单纯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衡量译文是否与原文做到“对等”,而是越来越多的将翻译的过程、译文以及译文的接受过程放在译语文化中分析,试图探讨译文的产生过程以及译文反之对目标语文化的影响。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操纵理论”以及“翻译准则理论”作为此派的代表性理论,各自虽在研究重点上有所差别,但是它们与以往的译论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以译语文化和译本为研究重点,采用描述的实例研究而非规定性的研究,跳出了翻译研究中长期争论的原文与译文的“对等”问题,而从“系统论”出发,将翻译作为“子系统”,视其与“文化多元系统”的动态关系,并从历史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及经济文化等角度探讨译文形成和接受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其的影响和操纵,以及译文对目标语文化产生的作用。
虽然此派的研究理论主要局限于文学翻译,较少涉及文学体裁以外的翻译活动,但是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翻译活动来看,此派的理论非常适合解释中国近现代的种种翻译现象。
《共产党宣言》作为在中国出版最多的翻译作品之一,其对近现代史的影响巨大。《宣言》在华的翻译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在其长达161年的翻译史中,作品的译本、译者(个人以及政治团体、党派)几经更迭,可以说它在中国的翻译传播与中国从19世纪末自今的政治文化变迁联系紧密,翻译受意识形态因素的操控非常明显。
本文将从“描述翻译研究”的视角来探讨《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及传播。通过介绍此作在中国近现代从初步引入到大规模翻译所经历的各阶段的历史、文化、政治背景,主要运用“描述翻译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操控理论”和“翻译准则理论”,试图找到其翻译活动中所受历史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等“翻译外”因素的影响,并辅以实例,从语言和修辞层面对比《宣言》各时期的翻译版本,指出造成版本差异的原因。通过研究,作者得出结论,《宣言》在中国越来越开放的政治环境下必将朝着反映作者原意的方向发展。本文在语言学层面之外分析翻译的影响因素,希望以此能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研究作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