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复合法制备多层复合铸锭的界面相关基础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ic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复合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在保证元素均匀性的基础上解决大型铸锭的尺寸问题,所以尝试将复合工艺运用在大型铸锭的生产上。对于多层复合铸锭来说,界面结合质量直接影响到多层复合铸锭的使用性能以及服役寿命。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对多层复合工艺生产的复合界面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主要围绕多层复合铸锭的界面展开研究,主要采用ProCAST软件进行界面位置温度场模拟、复合层CAFE模型计算以及中频感应炉冶炼多种工艺制度下的复合铸锭并对界面结合机理进行研究,最后对界面位置的组织变化以及力学性能进行探究。主要结论如下:通过ProCAST商业软件进行计算,可知铸模换热系数越小,芯棒温度停留在固相线温度之上越久,浇注温度越高,芯棒表面能达到的最高温度越高。通过对界面位置固相率以及液相时间分布可知:铸模换热系数较大时,芯棒表面固相率始终为1;换热系数较小时,芯棒表面固相率小于1,说明界面微熔。运用CAFE耦合模型对复合层凝固组织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为复合层均为柱状晶区,枝晶生长过程为钢液最先接触芯棒,在芯棒表层凝固形成细晶区,芯棒被持续加热使得细晶区熔化形成柱状晶并向着铸模壁方向生长,而钢液接触铸模内壁形成的细晶区也熔化形成柱状晶并向着芯棒表面生长,直至与芯棒一侧的柱状晶接触。随着浇注过热度的增加,芯棒一侧的粗大柱状晶数量减少,铸模壁一侧细小柱状晶数量增多。采用不同工艺制度进行一次复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石墨铸模、浇注过热度为190 K时,复合铸锭表面没有明显缺陷,腐蚀后可以根据枝晶生长方向性模糊分辨出结合界面。界面位置电子探针线扫描结果显示,随着过热度升高,复合铸锭界面处C、Cr元素过渡逐渐平缓。根据此可推理出,随着过热度的提高,界面结合方式由扩散结合逐步转变为熔合结合。对采用上述实验参数进行的第二层复合实验得到的多层复合铸锭进行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示:宏观硬度上,多层复合铸锭硬度分布均匀,无明显缺陷;微观硬度上,一次界面和二次界面处的微观硬度均在26.5 HRC附近波动,未发生较大的硬度差异;拉伸、冲击实验:试样断裂方式为典型的脆性断裂,界面位置抗拉强度、冲击功与普通铸态试样对比,差别不大。
其他文献
蚬因其丰富的营养与药用价值,一直深受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韩国民众的喜爱,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近年来,过度捕捞与生境破坏等因素导致蚬资源日益衰退,亟待对其资源进行科学评价研究和有效管理。本研究分别从形态、性别、倍性、精子形态和遗传多样性五个方面对湖南沅江鼎城区江段的蚬资源进行种质研究,从而提供科学管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沅江蚬的外壳均呈现黄棕色(n=144),而内壳珍珠层有白色(n=60)和
单晶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在高温和复杂应力的环境下长期保持高稳定性与可靠性,是先进航空发动机热端零件的首选材料。磨削加工作为一种精密加工的手段,通常被用于零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获得微米、亚微米级的加工精度。将磨削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单晶零件加工上,可以改善单晶零件难加工的现状。目前,尚缺少航空发动机单晶零件磨削研究的有关报道,许多基础理论问题和关键工艺技术亟待解决和研究。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
TiAl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及高抗蠕变性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较差的热塑性和本征脆性却始终制约着TiAl合金的发展。合金化引入具有较多滑移系的β相是改善合金热塑性的有效方法。然而,β相在低温时有序化为硬脆的β0相,不利于合金的室温塑性。因此,引入高温β相的同时控制室温β0相含量成为改善合金性能的关键。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和晶格动力学方法,计算Ti-Al-M(M=V、Cr、Mn)的声
镁合金作为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在汽车交通、航空航天及电子产品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较差的耐腐蚀性能严重制约了镁合金的大规模应用。除了常见的温度、应力等物理因素,环境中的微生物同样会对镁合金及其防护涂层的腐蚀失效产生影响。本文探究了铜绿假单胞菌对AZ91D镁合金及微弧氧化涂层腐蚀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机制,丰富了镁合金在微生物腐蚀领域的研究。本文通过浸泡试验及腐蚀电化学试验,对比了
以五种及五种以上元素为主元的高熵合金打破传统合金的设计思路,具有高熵效应、迟滞扩散、严重的晶格畸变及“鸡尾酒”效应等特性。目前,已有的难熔高熵合金大部分昂贵且密度高,不利于工业的应用;另外,现有的高熵合金大多数不具备拉伸塑性,因此亟需解决高熵合金存在的密度高、塑性差等缺点。为开发新型高温结构材料,本文采用真空电弧熔炼制备以难熔金属元素为主元的Ti-Zr-Nb-V-Al的高熵合金,研究Al、Ti、Z
本文以藏传佛教后弘初期的波罗艺术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11至13世纪的藏式波罗艺术图像,总结这一特定艺术风格的图像构成,探讨图像背后的历史、地理、宗教交流等因素。首先从波罗王朝的艺术出发,寻找后弘期藏式波罗艺术的风格来源,波罗王朝的艺术风格由笈多式印度古典美学的沉静逐渐走向巴洛克式富于装饰的特征,并向世俗倾斜,体现了当时印度社会的审美观念。由于当时印藏在地理和宗教活
近年来工业含磷废水的违规排放造成的水体富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工业含磷废水中的次磷酸盐更是很难处理。臭氧/过氧化氢/亚铁工艺对于次磷酸盐的氧化具有氧化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反应器易于维护等特点,是处理次磷酸盐废水的有效手段。本课题在反应器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优化,创新性的引入文丘里射流器增大臭氧与试验废水的混合效率,促进了臭氧在水中更快更多的分解羟基自由基。针对臭氧浓度、过氧化氢投加量、硫酸亚铁投加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人们对电子器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半导体器件的尺寸逐渐达到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这其中,量子点作为一个准零维的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耦合量子点分子的超导隧道节中存在着多种电子关联效应,从而导致流经超导结的Josephson电流呈现出多种有趣的变化。而Josephson结对于设计具有微机电功能的电子器件以及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处理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继续深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所伴随着的是人们生活所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有机固体废弃物(例如:餐厨垃圾,污水处理行业的剩余污泥、黑臭水体的黑臭底泥和牲畜粪便等),这些有机固体废弃物有机质含量高,含水率较高,若不进行干化处理将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以有机固体废物中的污泥为例,根据E20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污泥处理和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6年版)》,目前中国每日所产生的含水率为80%的污
磨损损伤与疲劳损伤作为常见的损伤形式广泛存在于工程实际中。以往对于两者的研究通常分别考虑,将单一损伤形式作为零件校核设计的依据。在工程实际中,磨损损伤与疲劳损伤往往会同时存在于一个接触表面,而且两者的关系并不是损伤的简单叠加,而是存在相互影响,以一种耦合损伤的形式存在。齿轮作为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机械元件,对其损伤过程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同时在齿轮的啮合过程中,齿面上同时存在着磨损损伤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