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十八世纪记者作为“无冕之王”初现到19世纪末美国“扒粪运动”的全面开展,记者通过新闻报道对日常生活和社会构建的影响力都在不断加强,相关的记者形象研究也不断深入。电影作为一种以现代复制技术为手段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新闻一样,都承载着那个时期特有的信息、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语境。而美国电影作为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所拍摄的题材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分类齐全,其中以新闻为题材的电影相比其他国家数量也很可观。本文以北美地区公映的新闻题材电影中的记者形象为研究对象,从电影符号学和电影叙事学的视角出发,在明确新闻题材电影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照预先设定的指标,从外在形象、内在形象到形象呈现的逻辑路径三个层测去解读2000年-2016年以来收集到的40部样本电影中的记者形象呈现。研究发现,记者的外在形象具有标签化的特点:印有新闻机构LOGO的马甲、宽松的工装裤、随意的发型和胡渣以及总是随身携带的录音笔、摄像机和笔记本。这些指示记者职业身份的造型特点共同构筑了记者特有的外在形象塑造模式。而这些的鲜明的外形特点离不开创作者的表达手法和个人喜好。不同创作者的风格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嵌入其拍摄的作品中。而在记者的内在形象呈现层面,影片中的新闻工作者因性格的不同会直接反映在影片中他的说话和行为方式上。新闻题材电影尤其注重利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去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情态特征。影片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所刻画出的记者内在形象主要包括: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大类。电影中的形象呈现,尤其是“新闻电影”这一关照现实主义的题材类型,和现实中的记者形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中各具特色的记者群像背后,人物影像的塑造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因此,本文在第四部分将引入甘姆森的框架分析模式,通过解读电影样本中形象呈现的逻辑路径,从而梳理出记者形象的是通过怎样的路径设置所呈现的。研究发现,新闻题材电影中记者形象的呈现手段是美国特有的英雄塑造模式以及对个人英雄塑造模式解构之下所形成的“反英雄”塑造模式。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美国电影产业处在艰难的转型期,电影中的记者形象塑造不得不适应美国电影市场的全球化扩张策略,在此期间,编剧制度的改良及类型化电影的细分成为美国电影市场全球扩张策略的重要内容。尽管中美两国具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政治结构,但是美国电影文本中的记者形象呈现所折射出的美国新闻业态存在的问题,或许可以为我国如何完善现实和相关题材中的媒体形象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