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优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使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绿道作为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兼具的绿色廊道成为引领居民低碳出行、小城镇生态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城市边缘区域的小城镇建设用地随产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需要迅速扩张,镇区绿地与镇域生态斑块割裂,与此同时居民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提升的意识不断增强,成为绿道规划建设的重要契机。本文从绿道资源要素评价的视角出发,结合对国内外绿道发展阶段、绿道规划理论及小城镇绿道规划的实践案例总结,提出我国小城镇绿道规划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其次综述水网小城镇居民需求特性、绿道分类、绿道资源特征以及绿道资源评价等理论基础,可以发现小城镇居民户外健身的需求强烈且缺少相应的设施和场所;小城镇镇区居民、农转居社区居民、农村居民需求与活动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居民购买私家车的计划和意愿较弱且公共交通较为发达;城市边缘区域水网小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田为主,导致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林地斑块缺少有效的沟通与联系,使生态效益降低。在此基础上,调查分析范家屯镇绿道资源特征及居民需求特征,归纳总结出范家屯镇居民生活圈层对应的资源要素结构特征。然后本文结合范家屯镇绿道规划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居民需求-空间阻力-资源吸引力”社会服务型绿道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优化型绿道的资源节点、廊道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景观结构指数法与图论法对显在廊道与潜在廊道叠加形成的绿道网络结构进行评价,构建生成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绿道资源要素评价体系。采用“自然断裂分级法”对资源节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明确不同类型的核心驿站的选取、绿道连接方式以及绿道主题;廊道的评价结果指导绿道选线以及廊道规划建设中的开发时序;网络结构评价结果指导绿道的简化或廊道连接的进一步加强。最后针对小城镇的绿道规划实施提出不同层级的绿道规划要求以及绿道系统中绿廊景观、慢行游径、交通衔接、服务设施的规划规范及引导。考虑小城镇居民需求、生态优化及与周边区域的生态协调,提出规划实施策略。本文归纳总结了小城镇居民的需求特征、绿道资源特征及分类,以此为基础形成绿道资源评价体系,以期为同类型的小城镇绿道规划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