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对《庄子》一书的生死观进行了初步研究。生死是变化中之大者,也是影响人情感的重大事件。那么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第一章首先归纳了“古之人”在生死问题上三个阶段的认识:第一个阶段,万物混沌尚未分开,人不知道有物,也不知道有物与物、生与死的区别,因而生死问题尚未成为问题;第二个阶段,人已经有了对物的分别,却又将生看作是一种丧失,将死看作是一种回归;第三个阶段,有无,有有,有物,接下来则是有生,生之后是死,但生死存亡仍是一体。这三个阶段对生死的认识与对道、气、神等的认识密切相关,因而接下来梳理了庄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概括而言,道通为一,万物由道而生,因而也是没有分别、齐一的:万物又都是由气构成,“通天下一气耳”,从气的角度而言,人之生和死也没有区别,无非是气的聚集和消散两种形态而已;人之神明得自于天,得自于道,人在生之时自有神明支撑形体,当形体消散,神明则重归于道,从神明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在人还是在天,它都是长存的。其中庄子对道的认识是重中之重,因为人之生死归根结底是由天道决定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为了了解生死的缘故和根由,需要我们对道有深入的了解。因而第一章有很大篇幅是在对庄子如何得出对道的认识进行细致探寻。第一章主要从穷理的角度对庄子生死观进行了探究,细致分析了其中涉及的观念——道、气、形、神等。但是在理性认识之外还有人的感性情感。庄子时代的“今之人”和“古之人”的区别就在于“今之人”已经不能像“古之人”一般齐一地看待生死,而是受制于人的种种成见和妄情,爱生恶死、贪生畏死。因而在齐生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人的感性情感呢?庄子十分明了人在死亡面前的恐惧、害怕、厌恶,承认它们也是人的天然属性,如同好恶一样,也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感物太深,感物太深就会为人的情感所伤,从而远离了人之天。不过情感与理性的交融、天与人的合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第二章以《大宗师》为核心,细致呈现《大宗师》篇天与人、情与理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由人之自然情感出发,不断开启对天道的思考与体悟,在无限的循环中,真切地感悟天与人不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