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骨干群体是这个基地中的先进分子,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是沟通师生感情、传递师生信息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关系到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剧增,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提高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学生骨干队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建设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将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同高校培养目标联系,同高校思想工作的方法创新联系,在总结我国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建设创新要求,尝试探索出一套符合当今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特点的培养新模式。本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从高校学生群体的界定、总体特征两个方面论述高校学生群体的现状。对于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群体特征、群体地位与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将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界定为: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对大学生群体有引领作用的优秀学生。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体及先进群体的理论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理论、人的社会化理论、接班人理论;还有多学科视野中的青年理论和群体的一般理论。第三章,梳理我国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建设的历史进程,介绍了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优良传统,分析了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优化的地方。本章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十七年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五个阶段对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认为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优良传统主要体现在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建设培养,将学生骨干培养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相衔接,为骨干培养工作奠定了基调;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深入研究,不断创新,始终保持着理论基础的先进性;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建设始终在党团组织领导下,深入持续地开展工作,始终保持着建设方向的正确性;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建设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社会基层,始终保持着建设的扎实性;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建设始终以青年的发展为前提,与时俱进,建设方法及措施始终保持着时代性。第四章,对国外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建设的借鉴研究。首先了解国外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分布及特征,国外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活动内容及作用影响等;重点借鉴国外学生骨干群体的培养模式即教学培养模式—理论实践相结合、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规范与服务相结合。第五章,对我国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包括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分布样态分析,即学生组织的属性、结构、类型以及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组织分布及能力形成;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素质现状从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社会交往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养状况从学生骨干选拔、培训模式、考核监督体系、激励机制、保障体系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养存在四个主要问题即:忽视科学选拔机制,缺乏个性目标培养;缺乏系统培训形式,忽视心理疏导课程;轻视竞争机制考核,缺乏动态监督评估;激励方式倾向功利,缺乏明晰保障体系。第六章,主要探讨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育的途径和培养模式问题。首先确定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养的基本理念:人格的魅力、学习的楷模、工作的典范。再次确定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养的目标与内容,我们将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培养目标分为为四个层次,逐层递进,他们是基础层—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主导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层—领导能力、卓越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拓展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艺。最后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特点的培养路径及方法,即将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设计多维成长路径,包括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育人功能、实施“三维导师制”、成立“学生骨干学校”、开展多层次社会实践活动、引入评价与反思措施、着重加强骨干群体中坚力量的培养;方向主导与成长规律相结合,营造整体联动格局;建立“选”、“培”、“激”、“考”的培养保障机制。第七章,主要论述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育的管理体系建设。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管理体系建设包括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机构建设主要从明确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的特质和总体培养目标出发,规范设立各类学生群体及内部构成与职责权限,从而建立科学、严密管理体系。管理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学生政工干部队伍的培育机制及培育途径建设,最后还要突出党团组织在高校学生骨干群体管理中的作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