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与遗传-环境-饮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其在普通人群发病率约为20%-33%,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也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现代医学以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肝细胞为主要治疗策略。而传统医学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虚生痰等病机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行辨证论治.根据中医学理论研制出的肝脂康胶囊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消瘀、健脾化痰等方面作用。本文通过观察中药制剂肝脂康胶囊高、中剂量组和水飞蓟宾(Silibinin)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影响,从而探讨肝脂康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肝内脂肪酸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同时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和高、中剂量肝脂康胶囊组肝脏病理学形态变化;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以及肝组织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并计算各组大鼠肝指数;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时血清学指标和病理学变化,从而阐述肝脂康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SD大鼠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计算各组大鼠肝指数:称取大鼠体重以及肝湿重,肝指数计算公式:=(肝脏重量/体重)×100%。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高、中剂量肝脂康胶囊组以及水飞蓟宾组中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以及肝组织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ehistochemistry)检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以及高、中剂量肝脂康胶囊组和水飞蓟宾组中肝脏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的变化并比较各组差异;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G、TC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病理学炎症活动度计分以及体重、肝湿重以及肝指数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SREBP-1的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高、中肝脂康胶囊剂量组和水飞蓟宾组大鼠血清AST、ALT、TC、TG以及肝组织TG、TC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相比,高、中肝脂康胶囊剂量组和水飞蓟宾组大鼠病理学炎症活动度计分、体重、肝湿重以及肝指数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相比,高、中肝脂康胶囊剂量组和水飞蓟宾组大鼠SREBP-1的表达明显减少。与水飞蓟宾组相比,高、中肝脂康胶囊剂量组大鼠血清AST、ALT、TC、TG和肝组织TG、T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水飞蓟宾组相比,高、中肝脂康胶囊剂量组大鼠病理学炎症活动度计分、体重、肝湿重以及肝指数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水飞蓟宾组相比,高、中肝脂康胶囊剂量组SREBP-1的表达相对减少。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组大鼠和其他各组相比较体重、肝湿重以及肝指数明显升高,客观证明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的升高与肥胖关系密切。模型组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G、TC含量显著升高,以上可能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3区肝腺泡大泡性或以大泡性为主的肝细胞脂肪变以及部分脂肪变肝细胞损伤原因之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组中肝脏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明显增加,可能是其肝内脂肪酸代谢紊乱重要发病机制。肝脂康胶囊高、中剂量组、水飞蓟宾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肝脏炎症活动度计分、体重、肝湿重以及肝指数;血清ALT、AST、TG、TC且肝组织TG、TC显著降低;肝脏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实验结果显示肝脂康胶囊明显改善了肝细胞损伤,降低了脂肪化肝细胞比例。为阐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内脂肪酸代谢紊乱发病机制以及为进一步临床应用肝脂康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止其向非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恶化提供有力实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