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发、转移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存在于患者静脉血、骨髓及淋巴结中但不能被常规手段检出的微转移正是导致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早检测微转移状态有助于准确判断预后和个体化治疗,对减少复发转移、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外周血标本容易获得且创伤性小、便于反复采集,因而血液微转移即循环肿瘤细胞(CTC)用于临床常规检查更具优势。临床研究显示:CTC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CTC检测可作为现有TNM分期方法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更精确的分期和更全面的病情评估;乳腺癌辅助治疗期间检测并监测CTC的变化情况,可有效评估和预测辅助治疗的效果,为确定治疗方案、时机和强度提供依据。但是,临床上哪些患者外周血易于出现CTC,各乳腺癌分子亚型患者发生血行转移的能力是否存在差异,CTC能否有效评估新辅助化疗的疗效,目前研究结果尚存争议。本课题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实验方法和主要结果1.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与原发肿瘤特征关系的初步研究方法:128例乳腺癌及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在首次住院时抽取静脉血5 ml,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富集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获单个核细胞中细胞角蛋白8/18阳性的CTC。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乳腺癌CTC阳性与患者发病年龄、部位、肿瘤大小、病理淋巴结状态、远处转移、TNM分期、ER、PR、HER-2状态以及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结果:在128例乳腺癌患者中CTC阳性率为40.6%(52/128),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均未检出CTC。不同淋巴结病理分期(pN0、pN1、pN2和pN3期)患者CTC阳性率分别为15.4%(6/39)、27.0%(10/37)、64.7%(11/17)和66.7%(12/18),各组CT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转移性(M1期)乳腺癌患者CTC阳性率为80%(16/20),较非转移性(M0期)乳腺癌患者CTC总阳性率33.3%(36/108)显著升高(P=0.0009);不同TNM分期(Ⅰ、Ⅱ、Ⅲ和Ⅳ期)患者CTC阳性率分别为12.5%(3/24)、32.0%(16/50)、50.0%(17/34)和80.0%(16/20),各组CT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Luminal型、HER-2型和Basle-like型患者CTC阳性率分别为30.6%(22/72)、61.1%(11/18)和50.0%(19/38),各组CT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HER-2型和Basle-like型患者CTC阳性率分别较Luminal型患者显著升高(P=0.0161,P=0.0449)。2.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关系的初步研究方法:新辅助化疗(TE方案:紫杉醇175 mg/m2,表阿霉素60 mg/m2,dl,q3w)前后分别取50例乳腺癌患者静脉血5 ml,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富集分离单个核细胞,以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其中CK 19 mRNA阳性的CTC。按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CTC阳性率差异及化疗前后CTC变化情况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新辅助化疗后,50例乳腺癌患者中获得临床完全缓解3例(6.0%),部分缓解35例(70.0%),疾病稳定10例(20.0%),疾病进展2例(4.0%);化疗有效率为76.0%。新辅助化疗前CTC阳性率为34.0%(17/50),新辅助化疗后CTC阳性率为14.0%(7/50),新辅助化疗后CTC阳性率显著降低(P=0.0063);新辅助化疗后CTC为阳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为28.6%(2/7),而新辅助化疗后CTC为阴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达83.7%(36/43),2组患者化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9);新辅助化疗前后CTC状态为阳性/阳性、阳性/阴性、阴性/阳性和阴性/阴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33.3%(2/6)、72.7%(8/11)、0%(0/1)和84.4%(27/32),4组患者化疗有效率差异显著(P=0.0164)。结论1. CTC是独立的乳腺癌生物学因素。pN分期高、M1期以及TNM分期晚的乳腺癌患者CTC检出率高;部分pN0期及Ⅰ期患者仍可检出CTC,检测CTC有助于更全面的评估病情。2.各分子亚型患者CTC阳性率差异显著,HER-2型和Basle-like型患者CTC检出率高。3.新辅助化疗后CTC阳性率显著下降,新辅助化疗前后CTC的变化情况可能与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