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脊髓源性痉挛大鼠模型,观察其神经电生理、腓肠肌形态学及运动终板内乙酰胆碱酯酶变化,为进一步探讨脊髓源性痉挛的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并通过研究痉挛与各项神经电生理指标的相关性,以建立一种客观的痉挛评价方法,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做基础,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痉挛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研究脊髓损伤痉挛大鼠腓肠肌形态学及运动终板内乙酰胆碱酯酶变化的研究,为脊髓源性痉挛的治疗及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选择Sprague-Dawley(SD)成年雌性健康大鼠56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即脊髓源性痉挛模型组又分为痉挛1周、2周、3周、4周、6周、和8周组,共分为7组,每组8只;实验组,应用Allen’s方法造成大鼠脊髓损伤痉挛模型,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手术前后进行行为学评估和痉挛的Ashworth分级及相关神经电生理指标的检测,然后取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同时间点的大鼠的一侧腓肠肌进行电镜学观察,另一侧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察。[结果]实验组多在术后3-7天内出现双下肢及尾部痉挛,术后1-2周时动物的Ashworth评分多在1-2级,术后3-4周多在2-4级,术后4周以后痉挛开始减轻,6-8周后大部分只余尾部肌肉痉挛。1.模型组各时间点Ashworth评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周组和4周组Ashworth评分最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1周组、2周组和6周组,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电生理检查:SEP潜伏期术后1周和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4周SEP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F波最短潜伏期术后1周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3周和4周F波最短潜伏期实验组较对照组缩短(p<0.05),实验组术后6周和术后8周F波最短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2周、3周和4周之间F波最短潜伏期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F波最短潜伏期与Ashworth评分呈负性相关;实验组H反射递增的速率较对照组快。Hmax/Mmax,实验组术后1周、2周、3周、4周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实验组术后3周和4周较术后1周和2周增大(p<0.05),实验组术后1周与术后2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6周和术后8周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Hmax/Mmax与Ashworth评分呈正性相关。3.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实验组术后1周和2周AChE阳性染色部位的平均光密度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周、4周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术后6周较术后3周相比平均光密度值增加(P<0.05),但是术后6周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术后8周,两组透光度无显著差别(P>0.05)。4.电镜观察:痉挛模型形成后电镜结果显示:肌小节明显缩短、肌丝排列紊乱、H带缩短,术后1-4周线粒体浓缩,4周后线粒体肿胀,出现空泡,糖原数量减少。模型组从术后1周肌小节长度较正常组缩短(p<0.05),术后第4周肌小节长度最短,并且痉挛模型组大鼠腓肠肌肌小节长度与Ashworth评分呈负性相关。[结论]1、SEP可以在模型制作中作为脊髓损伤完整性和脊髓恢复的评估标准;脊髓损伤痉挛大鼠神经兴奋性增高,F波潜伏期和Hmax/Mmax比值和痉挛的动物Ashworth评分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痉挛的定量评估标准。2.脊髓源性痉挛大鼠运动终板内AChE的活性和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后逐渐恢复,存在运动终板的退变和修复过程。3、脊髓损伤源性痉挛大鼠存在骨骼肌的萎缩和变性;肌小节较正常组缩短,术后第四周最短,是痉挛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