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桐皮为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 var. orientalis (L.)Merr.或乔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的干燥树皮。味苦、平,祛风湿,通经络,止痛,用于腰膝肩臂疼痛,外治皮肤湿疹;川桐皮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septemlobus (Thunb.) Koidz或毛刺楸K.septem-lobus var. margnificus(Zabel) Hand-Mazz.的干燥树皮。味苦、平,祛风湿,通络,止痛,用于腰膝肩臂疼痛,外治皮肤湿疹;浙桐皮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e.或朵椒Zanthoxylum molle Rehd.的干燥树皮。味辛、微苦,温,祛风湿,通络,止痛,用于腰膝疼痛,外治湿疹。近年发现桐皮类药材存在用药混乱的现象,但三者无论从来源还是功效、性味、化学成分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区别。目前对桐皮类药材的研究还停留在药材外观性状、显微鉴别等简单的研究阶段,无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本课题为《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川桐皮质量标准课题的延伸,通过市场调查、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薄层色谱、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检查、含量测定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改进了浙桐皮的薄层鉴别方法,首次建立了三类桐皮浸出物测定、川桐皮薄层鉴别方法以及川桐皮、浙桐皮的含量测定方法。1.市场调查通过对全国主要产区市场调查,目前市场上海桐皮的商品最为混乱。据不完全统计浙江使用的海桐皮90%左右为浙桐皮,即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或朵椒;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西使用的海桐皮约70%为川桐皮,即五加科植物刺楸;特别四川省使用的海桐皮几乎全为川桐皮。2.形态组织学研究分别对三类桐皮的原植物、性状、显微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发现:三类桐皮原植物可根据其叶、花、果实的特征简单鉴别;药材鉴别上可从原药材内表面的纹理、断面有无层片状分离、钉刺的形状加以区别;横切面通过晶鞘纤维、分泌细胞的有无、石细胞的形状及射线细胞列数进行区别;粉末特征则通过晶纤维和草酸钙簇晶的有无及石细胞的形状鉴别川桐皮、海桐皮与浙桐皮。3.薄层色谱鉴别建立了桐皮类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果显示川桐皮含有常春藤皂苷元,浙桐皮含有木兰花碱。4.检查及浸出物测定建立了桐皮类药材浸出物测定方法,规定了川桐皮的浸出物、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的限量分别为12.0%、12.0%、15.0%、0.04%,浙桐皮分别为13.0%、11.0%、10.0%、0.4%,海桐皮分别为21.0%、11.0%、15.0%、0.6%。5.紫外光谱鉴别从紫外图谱看,川桐皮在327nm与287nm两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而海桐皮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73nm处,浙桐皮(樗叶花椒)的最大吸收在284nm与325 nm两波长处,浙桐皮(朵椒)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75nm处。6.含量测定以常春藤皂苷元为对照品,建立了川桐皮的含量测定方法,常春藤皂苷元按干燥品计算,不得少于1.1%。以木兰花碱为对照品,建立了浙桐皮的含量测定方法,木兰花碱按干燥品计算,不得少于0.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制定了川桐皮、海桐皮、浙桐皮的质量标准,澄清了混乱,规范其使用,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