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和尘嚣间游移——大众消费主义文化视野下的当代女性叙事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针对文本及其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展开论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标志着社会转型的改革开放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社会在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变化。目前中国还没有达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水平,但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已经十分明显。这种变化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使商业原则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存在状态;二、伴随都市化进程,出现了新富阶层,在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受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出现消费主义文化特征;三、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正极大促进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和蔓延。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中,文学风尚和艺术追求、作家的创作观念和文本的审美特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文学的生存根基和生产方式也由此发生重大改变。当然,面对消费主义文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变化,文学也必须有所回应,由于出现了文学和中国特有的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之间互动的局面。本文在考察中国当代女性叙事时,大胆选择扩展历史语境的方式,在整个当代文学发展背景图景中凸显消费主义对女性文学的影响,重点结合广阔的消费主义文化语境来多层次、多维度地思考,描述当代女性叙事文学发展变化轨迹,重点思考当代都市女性叙事和当下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梳理90年代女性叙事的美学意蕴和文化意义,以此出发解决一些当代女性叙事创作的现实问题。 本文章节安排和结构设想如下: 导论:大众消费主义文化·当代女性叙事·研究方法及角度。本部分主要辨析大众消费主义文化相关理论范畴,同时界定本文中“当代女性叙事”的概念,并明确二者之间互为激发和影响的关系,本部分最后阐明使用理论和方法以及本文学术意义和价值。 西方消费社会出现是消费主义文化形成的主要历史前提,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国内外有关大众消费主义文化相关概念上的异同,并提出确用定义:消费文化指人们在价值、观念、理想、认知、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作用下,在消费过程中,通过消费品以及与消费品相关的文化符号来认识建构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意义之活动。消费主义则指人类进入消费社会以后出现的一种消费文化潮流,它在现代传播媒介手段作用下,在价值观念上崇尚消费至上,通过对时尚消费品和奢侈消费品的消费,以及相关的品牌等文化符号来显示社会地位,构建身份和意义。总之,本文中大众消费主义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物质与文化生产、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总和。在辨析“当代女性叙事”这一概念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说明当代女性叙事的时间范围。从当代文学史角度说,当代女性叙事时间跨建国起至当下的时间范围;由于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叙事,故不包括17年女性叙事创作;在阐释的时间段上重点是新时期女性叙事创作,其中受消费主义文化明显影响的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叙事创作。二、如何处理当代文学17年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17年时期女性叙事创作在整个当代女性创作历史上有着深刻的参照价值,本文采取的立场是阐释清楚17年时期女性创作在整个当代女性叙事创作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以达到廓清整个当代女性叙事书写历史、准确描述当代女性叙事消费主义化轨迹的目的,又因其实际不属于消费文化语境而将其“淡出”相关探讨范围。 本文指出消费主义文化兴起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激变中女性文学因其特有的敏感和想象而格外引人注目,她们不仅在创作中描写了接受消费主义文化的倾向,也在自身社会身份上做出调整以适应消费文化需求,表现了一种自信和自然,当下女性叙事藉此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本文主要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重点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女性主义、叙事学等相关理论,结合文本细读的方式考察当代女性叙事文本及相关现象。 第一章语境。本章着重描述了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情况。首先从建国初期社会特征说起,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僵化的经济体制、单一的精神文化产品构成了一个期待变革的社会,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从市场经济模式出发,逐步打破社会等级壁垒、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激活精神文化市场,而都市的崛起意味着消费文化在中国“登陆”并迅速影响到文化消费观念和机制的转型;消费文化的兴起同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明显影响,它为女性叙事创作提供了大量消费文化符码,如怀旧情节和各种时尚符号的审美趣味。实际上都市文化作为文化生态环境和女权运动之“后女权主义”理论共同构成了整个当代女性叙事从80年代初重建性别意识到走入消费主义文化书写状态的社会语境。 第二章转型。消费文化的兴起带动了文学深刻变化,体现在女性叙事创作上,本文主要选择了主题、表意策略和审美价值三个维度进行阐述。主题上当代女性叙事经过了80年代关于女性自我的觉醒和80年代90年代之交“私人化”创作的大胆尝试,在商业原则、市场机制成熟的90年代呈现出消费主义文化明显特征,物化倾向和欲望张扬的书写一再逼近传统意义上女性心理禁锢区域,大胆的渲染和直接的记录背后是消费主义话语方式的不断延伸。主题上的个人化倾向和欲望张扬直接决定了表意策略的选择和美学价值体系的构成。实际上,从新时期到当下的女性叙事文本,已经初步能够发现一个关于女性独立个体意识和性别主体意识的清晰轨迹,而消费主义文化是促使其发生最为深刻转型的主要力量。至于文学审美趣味和道德价值,90年代文本则了流露出强烈的消解意味和颠覆性,一方面是文本中不断强化的感性、物质和肉体的体验和描述,另一个方面是文本中道德意识大面积退隐、欲望书写全面进驻的景象。 第三章形态。本章主要阐述了都市叙事形态及其影像形态改写的意义和价值。在前面章节叙述了大众消费主义文化浮现的社会语境以及带动文学产生的深刻变化之后,本章从上述“面”的论述转向“点”的解析,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通过剖析“都市叙事”这一最具有消费主义文化特征的典型形态发现大众消费主义文化和女性叙事文本之间的互动的态势和特征。都市空间作为女性自我生存的自由和解放前提被首先确立,继而作家们记录了充斥在这个空间中的物质和欲望,传统女性叙事文本一向倡导女性精神灵魂的建设,而此时的文本却追求表现肉体解放的快感,这是对启蒙时期女性完整意义上“人”的建构的一种补足性书写,当然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文化殖民冒险。视觉文化话语方式和传播媒介话语方式本质上是消费主义文化构成部分,它对都市女性叙事的改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消费文化在消解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方面的胜利,而影像话语方式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偏重剧本化牺牲了叙事文学审美价值的副作用。无论是影像符号的直观性、感染性和传播媒介符号的时尚性、物质性都非文字符号所能比拟,它确实给文学文本的书写带来了巨大压力,促使文学审美表现方式发生了明显转换。 第四章机制。本章主要试图总结大众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文学生产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从外部机制(包括文学出版发行和文学管理机构两部分)和内部机制(作家身份的调整创作的心态的变化)及紧密结合二者的文本生产方式变革一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文学生产根基发生了很大变化,女性叙事可以比较典型地传达出这种生产机制的变化。首先,文学外部机制,即出版发行机制和文学管理机构方面有效地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型,充分体现出了当代文学和市场的共谋;“畅销书”机制所具有的强大示范性和媒介主导下文学评价的引导和约束力也有效地控制了文本的存在方式;而作家主体从干部、官员的单纯身份开始变得复杂,自我身份心理认同也有了微妙的变化,90年代出道的棉棉、卫慧等女性作家群体实际上都正在以社会边缘人的状态进行创作,这种边缘的位置和视角正好有利于她们集结在消费主义文化旗号周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表达和建构,追求富有创新精神的的女性叙事文学创作。当然,大众消费文化特有的商业气息也真切影响了当下女性叙事文学的创作和生存,甚至大量消费文化符号的包装和修饰已经使许多文本面临自身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感召力的无奈消解,传播媒介也在相当程度上专注于女性文本身体和性别的特征,曲解或者忽视了女性叙事独特魅力和价值。 结语。消费主义文化时代当代女性叙事写作意义和价值。主要总结为:一、消费主义文化构成了我们研究当代女性叙事的一个重要途径,打开了一个通往观照整个当代女性书写景观的窗口。二、新时期女性叙事文学创作呈示了大量写作经验和话语方式,而20世纪90年代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女性叙事更是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史资源。三、一些女性作家在都市叙事创作中尝试实践了一种大众化的叙事策略,它的经验和教训都将为消费主义文化时代处于探索阶段的女性文学提供不可忽视的价值,实际上,这种价值昭示了一条重新焕发出文学时代精神的发展道路。四、整个消费主义文化给女性叙事创作也带来明显的局限,因此,新世纪女性文学的创作期待女性作家们能够走出消费文化的消极影响,关注更加广阔真实的女性生存空间,将文学之于人的精神召唤和无限魅力发扬光大。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扩大了考察女性叙事视野,采取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用女性主义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对考察对象做新维度的严谨剖析;在理论使用和分析手法上表现出创新意识,对杂陈多解的身体写作、欲望写作和女性消费主义文本等概念做了新的梳理和界定。当然,由于个人能力局限,对写作目标的实现尚有偏狭欠缺之处,在开掘文本内在意蕴、理论结合女性文学创作实际、观照当代文学史整体价值上都存在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其他文献
何逊、阴铿是南朝诗坛优秀的两位诗人,二人诗歌风格相近,号称“阴何”。但是二人诗歌长久以来并不被人们重视。本文从何逊、阴铿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入手,结合其性格特点、
异读是汉语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现象,这是语言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为了减少语言中的冗余部分,方便普通话的推广与学习,对异读词的规范化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文章通过对《普通话异
新闻实践的发展表明,主观性在新闻叙事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新闻叙事中暗含叙事者的视角、情感和认识,具有主观性。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和例证法,目的在于发现新闻叙事文本主
鲶鱼效应给大家的启示是:一个安逸的环境往往造成人们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创新,长此以往,逐渐会使人变得平庸,慢慢地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适当的压力却能够激活人的动力
期刊
身处职场,你是否有这样的状况:上班侃侃而谈,应酬交际驾轻就熟,回到家却疲惫不堪,连一句话都不愿多说?请注意,你可能患上了“下班沉默症”。  下班沉默症,是时代病  “老公每天下班回来就躲进房间上网,两口子一天都说不上两句话。他是不是不爱我了?”近年来,心理咨询室里不乏此类忧心忡忡而又不知所措的女性。其实,她们的丈夫多半患了“下班沉默症”。  造成下班沉默症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因素,
期刊
卡夫卡是个有着强烈死亡意识的作家,他对死亡有深切的体验。卡夫卡曾在日记中表达了死亡意识对他创作的影响:我写的最佳作品的成功原因,便在这种能够心满意足地死去的能力之中
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卓越的诗人和画家,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神秘主义诗人。他自幼耽于空想,常常游走于不可思议的幻境。正因为他这不拘
“年老必智衰”被很多人认为理所当然,其实,年老未必智衰,老年人同样大有可为。  科学地认识人的智力发展过程  一般认为,20岁左右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一直能保持到四五十岁。六十岁开始可能智力有所衰退。到八十岁的时候,可能出现中等程度衰退。因此不能笼统认为,老年人一退休,智力就衰退,就无所作为了。  老年人智力衰退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六七十岁就糊里糊涂,有人到八十岁,还保持很高的智力水平。很多老科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行”之说。古代先民认为,天下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类元素组成,各元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其运动变化称为“五行”。在情绪上,“五行”对应着“五志”,为“怒喜思悲恐”,它们之间也相互制约,称为“五志相胜”,即“恐胜喜,怒胜思,喜胜悲,悲胜怒,思胜恐”。  北京回龙观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闫少校认为,人的七情六欲在适度范围内都是正常的,但当某种情绪过于强烈,心理就会失衡,这时就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