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林纾翻译的合理性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林琴南, 1852-1924)是中国翻译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其人其译作一直是我国翻译研究的焦点。由于中国文学翻译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不充分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林纾的翻译一直遭受译界的质疑和批评。从传统的翻译观来看,林纾的译作的确存在不忠实原作之嫌,主要表现在他的增译、漏译、误译和删节。但翻译研究中弗米尔的目的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林纾以及其所在特殊时期的翻译目的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翻译目的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该理论把翻译活动看作是一种有目的行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制约翻译活动的首要原则。它赋予了译者很大的主动权,动摇了原文的统治地位,对译文读者的反应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因此,这篇论文的立论就是弗米尔的目的论,以辛亥革命前的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为个案,具体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深入探讨该译作在当时取得的成功、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以及林纾选择文言文为翻译工具的合理性。笔者发现,从整体上来看,《汤姆叔叔的小屋》及其中译本《黑奴吁天录》的目的的确相同,它们都揭示了黑奴的悲惨命运。从文本的部分内容看,《黑奴吁天录》确实也有译者增减删改的地方,但是这些“不信”之处确实符合当时读者的期待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文章的结论是,林纾的翻译局限于、又反作用于其产生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政治、社会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学翻译以及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文言小说作品一般都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叙述视角,而很少有第一人称限知叙述视角作品的出现。难能可贵的是初唐传奇作品中已开始呈现较为成功的第一人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通过实施重症患者的护理会诊可解决疑难护理问题,促进新业务、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重症患者的护理缺陷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正> 同“法轮功”邪教组织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邪教问题在我国将长期存在的事实决定了我们的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工作必须发动组织广大群众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才
会议
采用微波水热合成法,在不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或者模版的条件下,快速合成了系列NaGd(WO4)2:Ln3+(Ln=Tb, Dy, Sm, Eu)荧光粉。探讨了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样品物相结构、微
1999-01~2001-01,我科采用清开灵注射液合辨证论治急性少量脑出血33例,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第二语言研究领域信息处理过程中相关理论的应用得到了研究者极大的重视。其中,重建理论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在二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