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林琴南, 1852-1924)是中国翻译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其人其译作一直是我国翻译研究的焦点。由于中国文学翻译初始阶段不可避免的“不充分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林纾的翻译一直遭受译界的质疑和批评。从传统的翻译观来看,林纾的译作的确存在不忠实原作之嫌,主要表现在他的增译、漏译、误译和删节。但翻译研究中弗米尔的目的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林纾以及其所在特殊时期的翻译目的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翻译目的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该理论把翻译活动看作是一种有目的行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制约翻译活动的首要原则。它赋予了译者很大的主动权,动摇了原文的统治地位,对译文读者的反应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因此,这篇论文的立论就是弗米尔的目的论,以辛亥革命前的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为个案,具体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深入探讨该译作在当时取得的成功、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以及林纾选择文言文为翻译工具的合理性。笔者发现,从整体上来看,《汤姆叔叔的小屋》及其中译本《黑奴吁天录》的目的的确相同,它们都揭示了黑奴的悲惨命运。从文本的部分内容看,《黑奴吁天录》确实也有译者增减删改的地方,但是这些“不信”之处确实符合当时读者的期待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文章的结论是,林纾的翻译局限于、又反作用于其产生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政治、社会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学翻译以及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