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近些年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面临巨大的国内外减排压力,而中部地区作为重要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方面也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和内在压力。实现产业的低碳发展是中部地区在未来提高其区域竞争力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拟在分析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中部六省的产业低碳化进行分析。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对产业低碳化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第三,分析了中部六省的产业发展和碳排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第四,利用构造的产业低碳化指数对中部六省的总体低碳化、分区域、分产业和分行业的低碳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使用面板数据对产业低碳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然后从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和产业低碳化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对低碳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二章为产业低碳化及其理论分析。首先对产业低碳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之后分析了产业低碳化的实现路径。在理论部分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脱钩发展理论以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此作为分析产业低碳化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中部六省的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现状。首先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特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中部六省的产业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中部六省的碳排放现状,包括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最后使用LMDI方法对影响中部六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并各省间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中各省均呈现出以第二产业和燃煤为主的碳排放的结构;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产业结构的拉动作用,而能源强度对抑制碳排放的增加具有显著作用,但能源结构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的变化抑制作用不明显。第四章对中部六省的产业低碳化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所构建的产业低碳化指数对中部六省的产业低碳化进程进行了分区域、分行业和分产业的系统分析,并同时与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辽宁、浙江和广东的低碳化程度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低碳化指数波动幅度较大,根据研究时间段发现呈现出低度低碳化-高度低碳化-低度低碳化的特征,总体上来看,各省的低碳化呈现下降的趋势。分产业来看,三次产业的各省之间的低碳化程度差别很大。最后利用江西省2000-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分行业的低碳化研究,结果显示分行业的数据差异很大。碳化指数较高的行业为烟草加工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等轻工业行业。第五章对中部六省的产业低碳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包括从静态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两个角度,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效率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产业低碳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燃煤比重和第二产业比重对产业低碳化的提高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人口密度的影响不明显。第六章对促进产业低碳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碳交易市场政策和国际合作政策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部六省产业低碳化水平提高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