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住区依旧使用延续了几十年的居住小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城市居民对于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其冷漠的邻里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的信任危机等社会矛盾也正在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与此同时,建筑学界同样出现了探讨建筑的社会性,尝试用建筑手法去缓解社会问题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立足于可持续理念中的社会可持续这一维度,以住区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论证住区形态与其社会可持续性的内在联系,探讨通过住区形态设计提高住区的社会可持续性的可能,并通过理论的推演和实际案例的对比提出一系列与之对应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尝试通过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影响住区的社会属性,缓解住区的社会矛盾,促进住区和谐地发展。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可持续性住区常住人口的高稳定性、居住环境的高安全感、住居心理的高归属感、居民间频繁的社会交往和高水平的社会公平五个特征的讨论,在剖析住区形态因素对于社会可持续性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这两组相对关系的同时,将住区形态分成结构形态和细节形态两个方面探讨影响了住区社会可持续性的住区形态要素。并结合调查问卷得到提升可达性、提供多样性、保障安全性、增强可读性和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这五个设计原则。其次,在社会可持续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大量的住区案例,通过住区的框架结构、道路系统和服务设施系统三个方面,结合多样性、可达性和可读性三个与住区结构关系最为密切的设计原则去讨论住区利于社会可持续的结构形态设计策略,并从激发街道活力,提升公共空间的邻里交往和住区内住宅对居民个性的展示三个方面讨论了住区在细节形态上的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种优秀住区案例在形态设计上的得与失,研究这些策略对于住区社会状态的影响,探讨通过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策略改善住区的社会状况的可能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建筑学为基础,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知识,如景观学、城市规划、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力求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论证通过住区形态设计改善住区社会环境,促进住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以期本文能够为目前住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拓展建筑学的思考方向,以利于以后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