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公路普遍存在技术等级偏低、道路线形复杂、视距不良、大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等问题,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动态感知受到严重影响,心理和生理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操作能力,最终体现在驾驶行为上。本文在对国内外农村公路驾驶人驾驶行为特性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用iView X眼动仪、KF2动态多参数生理检测仪、机动车方向盘转向角检测仪等实验仪器,通过大量实际道路试验,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分析驾驶人在视距不良、平面交叉口和通过村镇路段时的视觉特征(注视、扫视、瞳孔变化)和心率等心理和生理指标,以及在同一条件下车辆运行速度、方向盘转角等操作行为的变化规律,研究农村公路复杂条件对驾驶人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进而分析农村公路复杂路段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变化状况。在农村公路复杂条件下的视距不良路段,以小半径平曲线(R≤150m),中等半径平曲线(150m<R<400m)和大半径平曲线(400m≤R<600m),以及平面交叉口和通过村镇路段的入口、通过区、出口等典型路段,分别应用高斯拟合、最小二乘法和BP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数学建模和分析;并在同一路段国家“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前后,通过实时采集公路交通环境变化前后的试验数据,从不同层次对比分析了驾驶人视觉特征、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操作行为特征等的变化及差异性。与原有公路复杂条件相比,交通环境改变后,驾驶人有规律的追随眼动特征、副中央窝预示效应和短时注视特征明显;对道路环境信息的感知能力提高,小幅度的方向盘转角等操作行为也较明显;驾驶人的风险处置能力获得加强,并体现出一定的风险补偿行为。从深层次进一步探索了环境条件改变对驾驶人生理心理特征和驾驶行为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驾驶人典型生理心理特征指标和操作行为特征指标,采用不同数学建模方法,深入分析了驾驶人在农村公路复杂环境下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和驾驶行为,以及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成因的深层次机理,揭示了农村公路复杂条件下驾驶行为背后深层次的生理心理机制。研究从基础理论上,为有效提升农村公路运输安全水平和安全性设计及运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