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社会相伴相生。从古至今,政治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进行的效果如何,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政治体系的存亡。虽然“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但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的真正研究始于政治理论的初创时期。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近代的马基雅维利、洛克、卢梭,其理论中都有许多政治社会化方面的论述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虽然并没有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明确提出过“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但在他的思想中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政治社会化内容。与现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注重对个人行为、思想的阶段化发展分析不同,马克思的政治社会化思想侧重于从整体上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生产、分配与认同的过程进行宏观分析,紧紧围绕着政治思想体系的建构、传播与认同而展开。在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揭示了阶级社会思想统治的一般规律,即任何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始终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且指出了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实现途径,即政治社会化。任何社会的统治者都调节着自己时代思想的生产和分配,以实现思想的统治。思想的生产,是指形成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所需要的意识形态,对统治阶级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理念和统治原则进行系统的合法化论证和阐释;思想的分配,则是指用已经形成的意识形态等思想体系来教育、塑造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接受、认可这些观念、理念和原则,从而为政治统治的巩固奠定基础。通过这种思想的生产与分配,让被统治阶级能够相信统治者进行政治统治所依据的政治原则是符合正义的,其所秉持的政治价值理念是高尚的和永恒的,它的统治是代表了广大被统治阶级普遍利益的。简单地说,统治阶级思想的这一生产和分配过程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马克思的政治社会化思想既从宏观社会结构强调了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将政治社会化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构筑的现实基础之上,也突出强调了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作用,将政治社会化与人的需要与利益、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人的实践等紧密相连,彰显了“人”的地位。马克思从“现实中的个人”出发,在“个人-社会-国家”的互动中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阐释了意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条件及其历史发展进程,马克思不仅论述了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与功能,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即现实的社会物质关系,而且进一步指出了意识形态建构的原则与运作的规律,阐明了政治社会化的前提条件、现实途径与实现基础,为大家勾画了清晰的政治社会化路径。在马克思看来,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功能得以发挥首先要建构一种“普遍性”观念,这一任务是由分工所致的意识形态阶层来完成;其次要通过传统和教育、舆论和媒体等经常性手段,将这些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不断灌输进人们的头脑之中,并使民众最终通过交往、参与等途径接受、认同这些“普遍性”的思想,从而巩固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马克思的政治社会化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与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化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媒体网络化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政治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进行的效果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社会化思想,有助于我们把握政治社会化的一般原则、过程与规律,用于指导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深入思考如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如何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内容吸引力和说服力,如何扩展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如何使意识形态最终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同等等时代课题,极具启示与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