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的PISA国际学生测评首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上海的中学生在这一年的测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成绩之间的较大落差,也使教育者们对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定和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工作者开始探索并实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从而促进了本文的写作,同时也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信心以及可供参考的优秀课例。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从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与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与之相关的教学案例,重点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及训练的优化建议,在分析非连续性文本学业考试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构建非连续性文本的质性评价方案。本文首先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形式、阅读情境和考察方向三个方面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了分类。并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进行了探究。但是在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文本的地位及价值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占比重少、类型单一、缺少数据类图表文本等;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缺乏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意识,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低下;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业评价存在着偏重量化分析,忽视质性分析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第三章结合相关的教学案例,分别从训练策略和训练途径两个方面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的优化建议。阅读训练的途径主要包括学用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多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这三个方面。阅读训练的策略主要包括图文结合、专题教学、开设活动课程等几个方面。最后笔者在对考试类非连续性文本学业评价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非考试类的质性非连续性文本评价方案。首先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总结中、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测试文本的选文特征、命题特征和考查方向,分析考试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非考试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业成就评价方案,并自主设计了两个质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业成就评价方案。分别为单项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业成就评价方案和主题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业成就评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