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晋时期包括西晋与东晋十六国两个时期,前后长达155年(265-420)。这段时期是史上著名的短暂统一和分裂动荡期,同时也是民族迁徙最为频繁的时代之一。该时期各民族政权并存、民族关系极其复杂。具体表现为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疆地区,北方汉人南迁,同时亦有部分内地人民外迁北疆。尤其是黄河流域地区,成为多个民族活动的重要舞台,不同民族的迁入和迁出及居留频繁上演。北疆是一个历史概念,它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不断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北疆主要指北方靠近国界的内蒙古地区,而古代北疆则指中原王朝辖区内的北部沿边地带。两晋北疆地区,前后有所变化。西晋时期的北疆基本与东汉一致,即东起辽东,经阴山向西延伸至阿尔泰山,北达大漠,南到黄土高原一线。到东晋时,北疆则包括整个淮河以北地区。从战国秦汉开始,匈奴民族就雄踞于此区北部,其他民族则多依附之。而中原王朝亦在此建立郡县进行管理,并且将中原人民迁徙至此戍边开发。但从西晋末年开始,由于各种原因,中原王朝逐渐削弱对此地的管理,以至于北方地区夷狄杂居,成为“羌胡之地”。中央政府统治势力退出后,匈奴、乌桓、鲜卑、羌、氐、羯胡、稽胡等族相继迁徙于此。先是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南徙。接着是乌桓、鲜卑两族由今大兴安岭地区南下,并进而向西迁入北疆地区,最终迫使匈奴势力完全退出该地。原游牧于北海地区的敕勒此时亦联合乌桓、鲜卑等族对付匈奴,并在其势力退出漠北后,南下进入北疆地区。居我国西部湟水流域的羌族亦大量东迁北徙。与羌族同源异流的氐族亦由我国西部地区向东迁徙。最初活动于河西地区的卢水胡,从汉末魏初开始,沿陆路东进陕北地区。原先依附于匈奴之诸小民族,如屠各匈奴、铁弗匈奴、羯胡、稽胡等纷纷发展起来。各族频繁迁徙於北疆地区,相互融合形成各种杂胡。由此拉开两晋时期民族迁徙高潮。西晋亡后,东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地区成为诸胡族活动的舞台。各族贵族利用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纷纷建立割据政权,最终皆归于拓跋北魏统治。在各族争战之下,北疆地区民族更趋融合。诸多民族呈消融之势,北疆地区的各民族开始走向一体化。通过探究这一时期各民族的迁徙分布变化情况,总结其活动规律,进而揭示历史上民族分布与迁徙的共性和差异。对当今我们深入理解多民族大家庭交融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现阶段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些许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