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⒈寻找科学地评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早期肌力变化的手段及指标,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等长肌力、等速肌力和肌肉电生理变化特点,为制定术后早期康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⒉比较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早期应用常规康复程序、等长收缩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腘绳肌肌力和肌肉电生理等观察指标的影响,为有效地预防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患侧膝关节腘绳肌肌力的下降、早期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应用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确诊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并施行了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的30名男性患者为试验对象,其中,常规康复治疗组、等长收缩练习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各10人。干预手段:常规康复组在术后接受本院制定的常规康复治疗计划;等长收缩组在术后第3天开始在常规康复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患侧腘绳肌等长抗阻收缩练习;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在术后第3天开始在常规康复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患侧半腱肌、股薄肌和股二头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三组干预时间均为4周。测试方法及观察指标:采用BIODEX Isokinetic system-Ⅲ,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ensiomyography肌肉状态测试分析仪,测试受试者双侧腘绳肌等长肌力、等速肌力、EMD和超声图像特征;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KT2000测试。研究结果:⒈等长肌力:术前三组患者健侧和患侧腘绳肌等长肌力没有差异性;而术后三组患者健侧和患侧腘绳肌等长肌力较术前均有所下降,等长收缩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较常规康复组下降小,有显著差异性(P=0.045和P=0.008),等长收缩组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之间没有差异性(P>0.05)。⒉等速肌力:⑴三种角速度患侧腘绳肌相对峰力矩均较健侧明显下降,但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⑵三组患者三种角速度双侧膝关节屈/伸比率较正常参考范围均有所下降,且患侧屈/伸比率较健侧稍大,三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⑶所有受试者患侧腘绳肌三种角速度到达峰力矩时间均较健侧有所延长,三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⒊Tensiomyography肌肉状态:⑴半腱肌EMD:术前和术后三组患者患侧半腱肌EMD均较健侧有所增加,术前三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较常规康复组和等长收缩组增加较少,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和P=0.002)。等长收缩组与常规康复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⑵股二头肌EMD:三组受试对象术前EMD患侧均较健侧增加,但三组间无显著差异性。术后三组受试对象EMD患侧均较健侧增加,等长收缩组较常规康复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3),神经肌肉电刺激组与常规康复组和等长收缩组间无差异性(P>0.05)。⑶半腱肌Ts:三组受试对象术前患侧半腱肌收缩持续时间均较健侧有所增加,三组间无明显差异性。术后患侧半腱肌收缩持续时间等长收缩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较健侧有所减少,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⑷股二头肌Ts:三组患者术前和术后无论是健侧还是患侧股二头肌收缩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⒋超声影像检查:患侧膝关节内侧水平线上4cm处横断面宽度及横截面积大小与健侧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厚度与健侧相比无显著差异性,再生肌腱附着点与对侧相比偏近端平均13.788cm。⒌IKDC评分:三组患者术前的IKDC评分无差异性(P>0.05),术后3个月三组患者的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但无显著差异性。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差值,等长收缩组较常规康复组有显著差异性(P=0.026)。⒍KT-2000测试:三组患者术前左右侧膝关节KT2000测试差值无差异性,术后3个月左右侧膝关节KT2000测试差值等长收缩组较常规康复组有差异(P=0.01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较常规康复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研究结论:⒈等长肌力、等速肌力中相对峰力矩、到达峰力矩时间、H/Q比率和EMD等指标可以准确地评价前交叉韧带损伤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早期腘绳肌肌力变化和电生理特征;⒉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患侧腘绳肌EMD和收缩持续时间均较健侧显著延长;⒊术后早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有效地预防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术后腘绳肌肌力的下降以及电机械延迟。⒋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