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晋南朝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由于门阀制度与门阀政治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官制度体系,诸如九品中正制度、官品制度、官班制度等等均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而且这些制度的规划与设计均是为官员选拔入仕与迁转服务的,实质上是两晋南朝时期门阀士族进行统治的政治工具。 两晋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已经初具规模,其机构和职能虽不如隋唐时期完善,但就入仕途径来说,这一时期存在着吏部铨叙、公府辟召、察举孝秀、州郡辟召、国子生策试与皇帝征召等多种入仕途径。通过对两晋南朝时期三省重要官员(尚书省之尚书左右丞、尚书吏部郎、列曹尚书、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仆射、尚书令;中书省之中书侍郎、中书监令;门下省之黄门侍郎、侍中等)入仕途径的量化分析,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入仕途径的发展变化,以及门阀制度和门阀政治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西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的形成,门阀士族子弟多由吏部铨叙直接入仕,吏部铨叙成为三省重要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东晋时期高门士族迭居公府,职掌大权,门阀士族为了能够更快的升迁,多由公府辟召入仕,致使公府辟召一途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与吏部铨叙并列,成为三省重要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之一。宋齐时期吏部铨叙、公府辟召依旧为三省重要官员的主要仕途,但由于寒门势力的兴起,州郡辟召一途比例有所增加,是此时的主要特征。梁陈时期吏部铨叙、公府辟召依然是三省重要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梁武帝重视文化教育,提倡通儒明经,致使国子生策试和察举孝秀两途的比例明显增加,出现士族化倾向。 两晋南朝时期,由普通文官迁入三省重要文官的途径较广。但是在门阀制度影响下,一些官职迁入三省重要文官的机会远比其他官职为多,可视为进入重要文官的门户或阶梯。一是秘书省的秘书丞、秘书郎、著作郎、著作佐郎;二是东宫属官太子中庶子、庶子、家令、洗马、舍人;三是公府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是外官郡守或内史。上述官职大多迁为尚书左丞、尚书吏部郎、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等三省重要文官。 两晋南朝时期,三省重要官员的迁转途径从表面上看千头万绪,纷繁多端,实际上有规律可寻,即迁转途径受入仕途径影响很大,两者存在着密切关系。 首先,在吏部铨叙入仕途径的影响下,形成几个比较稳定的迁转路线:一、台省郎吏起家者,由秘书郎、尚书郎、著作郎迁秘书丞、太子舍人、太子洗马,经尚书吏部郎、中书侍郎、黄门侍郎,迁为散骑常侍,再迁转为侍中、吏部尚书,最后迁任尚书令。二、东宫属官起家者,由太子舍人迁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转入尚书、侍中,迁为吏部尚书、尚书仆射,再迁则为尚书令。三、王国属官起家入仕者,由诸王文学、王国常侍、王国侍郎入太常博士、尚书吏部郎、中书侍郎、黄门侍郎,迁为侍中、尚书,再进则为尚书仆射、尚书令。 其次,在公府辟召、州郡辟召入仕途径的影响下,形成两个比较稳定的迁转路线:一、由公府掾、参军、行参军晋升为太子舍人、王文学,迁为尚书郎、中书侍郎、黄门侍郎,迁转为侍中、尚书,升迁为尚书仆射,再进则为尚书令。二、由州郡主簿、州别驾、郡功曹入为尚书诸曹郎,迁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太子中庶子,转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再迁为尚书仆射,再进则为尚书令、中书令。 复次,在察举孝秀、国子生策试等入仕途径影响下,形成以下两条迁转路线。一、在察举孝秀入仕途径的影响下,由太子舍人、州别驾、秘书丞,迁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转御史中丞、侍中、吏部尚书,再升迁为尚书仆射、中书令。二、在国子生策试入仕途径的影响下,由秘书郎、太学博士,迁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尚书殿中郎,转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中书侍郎,入为侍中,迁为吏部尚书,再升则为尚书左右仆射。 随着门阀制度与门阀政治的发展演变,为了区分士庶,清浊官的划分逐渐清晰化,这对官职迁转制度产生了深刻地影响。门阀士族往往直接起家于职闲廪重的清官,而迁转时,一般根据官职清浊程度的不同,迁转至更清的官职。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萧梁官班制度的产生,其本质就是为职官迁转提供可资参照的标准。因此,两晋南朝时期的职官制度,无论是入仕、迁转等均具有十分鲜明的历史特色,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具有了典型的门阀政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