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作为货币政策框架中的重要一环,需要为央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提供有效信息,因此选取能够客观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和货币政策实施状况的中介目标对于成功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来说至关重要。自1996年我国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因可控性和可测性的减弱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和货币乘数的波动,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应该继续保持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地位,也有学者认为应该采用利率或者汇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济变量是否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于其能否客观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状况,能否为央行及时提供正确的有助于制定货币政策的经济信息,并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和可测性。这要求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须是有效的,只有在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到中介目标,进而有效地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因此,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证方面,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基础,探讨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发,阐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相关要素、以及具体的传导途径以及不确定性,并分析了我国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复杂性。在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方面,本文探讨了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而货币非中性是货币供应量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还阐述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在我国的理论研究,以及其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分析了货币供应量的传导途径,并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货币供应量仍然可以考虑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中介目标方面,本文回顾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历史,并且利用扩展式泰勒规则对我国的利率走势作了分析,得出泰勒规则可以比较好的作为预测市场利率工具,以及利率的传导途径有效等结论,认为利率可以优先考虑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作了阐述。在汇率中介目标方面,本文在理论上将实际汇率制和汇率目标区间制作了对比,并对汇率对国际贸易和国与国之间通货膨胀传导作了实证检验,得出汇率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结论。最后,本文讨论了一种最终目标制度—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可行性,认为我国目前仍然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中介目标,以帮助央行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因此,本文建议我国采取以利率为主、货币供应量为辅的双中介目标制,而汇率由于无法客观地反映我国的贸易结构,因此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