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每次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也越来越强烈。金融危机已经是货币经济时代无法回避的经济现象,人们从来没有放弃对金融危机的警惕,总是试图预测和尽可能规避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非如所愿,金融危机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发生,给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冲击和影响,金融危机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和理论界难解之谜。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并不能直接地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是借助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与最终目标紧密相关的中间目标进行调解和控制,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实现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经济时代的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给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制定并执行适当的货币政策是各经济体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在遭遇金融危机冲击时,恢复经济金融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内容。通过调节价值运动和实物运动的平衡,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刺激人们的消费,影响实际社会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复苏都是赋予货币政策的重要职责。为此,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对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为了应对金融危饥的冲击,中央银行制定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试图增加经济社会的流动性,刺激人们的投资与消费,以熨平经济的波动。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并不显著,货币政策四大目标的相关指标依然存在较大波动,并且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加引起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我国货币政策制度缺陷、货币政策非对称机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渠道等方面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该国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该国金融组织结构是否健全、金融市场是否完善都会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产生制约,要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并有效产生作用,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制度性条件。而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偏低、货币政策实施的市场载体发育程度不高、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等三大制度性缺陷降低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特别金融危机期间制度缺陷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更加显著。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机理表明,在金融危机时期,商业银行、企业和家庭对未来持悲观态度,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但却无法强迫人们进行非意愿的借贷和投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经济社会经济体系、金融体系和社会体系的重要影响。只有完善的经济金融体系才能够有效的传导政府和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高效的贯彻执行货币政策措施,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快速实施并有效发挥作用,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也更容易实现。渗漏的货币通常又称为“迷失的货币”,只有那些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而所投放的基础货币,经过乘数扩张作用后,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才称为是有效货币。如果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畅通无阻的,源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施应该是高效的,微观经济主体对政策的反应也应该是及时的,货币供给与进入实体经济的有效货币供给在数量和时间上都不会出现明显差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效用不明显,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不够通畅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现实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货币政策信号通过各种发达的媒介的传递是及时的,但是从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到微观经济主体感受到效果具有明显的时滞,并且经济社会的货币流通速度呈下降的趋势。正是因为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受到阻塞,源于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与进入实体经济的有效货币供给在数量和时间上出现明显的差异。在金融危机已经成为货币经济时代无法回避的经济现象时,货币政策如何调节价值运动和实物运动的平衡、如何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如何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复苏都是赋予货币政策的重要职责。文章最后从提高人民银行独立性、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监管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