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意味着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这对全球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从目前贫困人口的分布来看,西部是贫困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中部次之,东部则最少。甘肃省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问题尤为突出,而定西市作为国家级贫困地区,其所辖六县一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挑战更加严峻。基于此,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西部地区农村脱贫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理论综述及概念解释。从贫困的成因及反贫困理论入手,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并从贫困的内涵、贫困的类型及测定方法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解释。现有研究认为,制度、资本、人力、人口、权利缺失、地理、文化等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分配均衡、加大贫困地区的资本投入、提高人口素质、保护自然环境、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等则是反贫困的主要路径选择。其次,定西市概况及扶贫历程回顾。以定西市为研究对象,对定西市的概况、扶贫历程及模式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定西市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的扶贫模式有——救济式扶贫、区域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及精准扶贫。再次,定西市贫困面广泛的原因分析。定西市的贫困由来已久,贫困面积广且程度深、农民收入来源单一、贫困者普遍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是农民贫困的现状,通过调研研究发现,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思路局限、地方政府公务员的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对接、扶贫管理上缺乏系统化的机制等是造成整个定西市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最后,对策建议。在农民贫困原因及定西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农民脱贫的对策,具体来说有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特色资源与产业的开发、做好地方公务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接改革、切实落实好精准扶贫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