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在未来的回归——论沈从文从《边城》开始的“民族重造”之路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g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希望通过创造文学经典来达到“民族重造”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他对“民族重造”的焦虑和思考又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并最终导致了创作的停止。这是因为他对文学的理解与对“民族重造”的思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一方面他认可“五四”启蒙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他否定“五四”启蒙中的异质理想,可以说他要走一条“非启蒙的启蒙”之路。 本文从二元对立中的“《边城》论”入手,分析沈从文小说中抒情性与其民族重造的理想之间的关系。抒情性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的乡绅治理、自给自足、礼法秩序持同情、肯定的态度上,《边城》以另一种方式回应了五四文学中的离家出走的主题,并期待了一种未来性,《长河》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探究。 1934年,沈从文回乡,重新发现了一个久居现代都市的“自我”,产生了对历史的体悟与对现实的焦虑。他认为政治运动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只有精神创造才能改变社会。而抗战的爆发更加促使他用写作积极干预现实,创造一种民族精神形式,并且借此探寻未来。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这造成了他对现实失去言说的能力,而理想与激情却无法消失,最后转化为一种痛苦的思索。 但他又认为个人在文学道路上的失败是偶然的,文学本身仍要在年轻人那里扮演重要角色,在未来的某个点上完成价值的复归是有可能的。
其他文献
在敦煌出土文献中被发现的王梵志诗中,存在几种不同的卷子,根据其内容不同,学者们已将其分为三卷本、一卷本、一百一十首本和散见的王梵志诗四部分,其中三卷本和一卷本所包含
《金瓶梅》与“四大古典名著”一起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五大奇书”之一,但书中却出现了与其他四部古典名著截然不同的权威缺失现象——所谓“权威缺失”,就是指书中缺失了以
晚生代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中产生的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本文主要通过围绕晚生代而发生的几个文学事件和对作品中城市书写与欲望叙事的解读,试图展现他们在创作特征上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女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显示出当时妇女的心声。在《简·爱》那胜利光环的对照之下,夏
在风起云涌的20年代,沈从文先生受残酷生活的启示,孤身一人闯入北京。惨淡的现实磨砺着这个执拗的乡下人,并使他在文坛崭头露角。沈从文先生始终坚持着不入团体,不结盟的原则,在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