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欢乐之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沃顿的成名作。作品讲述了一个来自纽约上层社会的没落贵族小姐莉莉·巴特在家庭破产父母双亡以后,想要依靠加入上层社会来获取在欢乐之家的一席之地,最终在物质诱惑和精神追求之间反复徘徊之后,毅然选择了精神自由。本文从存在主义女性观视角对《欢乐之家》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命运进行再度审视,分析其沦为“他者”的原因及其如何采取积极的行动摆脱“他者”,最终达到自我回归,实现自身超越性的历程。存在主义是一场哲学和文化运动,旨在分析个体与物体,个体与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和外来物是如何限制人的选择或促使人的选择的。女权主义指的是一系列旨在定义、建立、维护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各方面应获得平等的运动。波伏娃是一个著名的存在主义者,同时也是第二次妇女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因此她被称为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者。她的存在主义女性观试图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探求女性的生存处境,揭露女性作为一个自由人的存在处境,而非男性附属品。存在主义女性观深入地揭露和挖掘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性别角色和文化建构,认为这是束缚女性自我实现的根源。她们同时批判后结构主义第三次女权运动中对女性固有自由的否定。她们认为,女性因为生存而做出的自由选择即便会招致焦虑,隔离或者有违传统,却依然表明她的个体自由性,自由是存在主义女性观的基本原则。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著作《第二性》中深刻揭露了女性的“他者”地位,并指出其根源在于社会的性别建构。父权制社会正是利用性别差异来剥夺女性固有的自由,故而要实现女性的自由与超越,解构性别差异不可或缺。文章引用了波伏娃的“他者”和“超越性”理论,在波伏娃看来,自由就是一种自我选择,是一种超越;人作为一项未完成的筹划,他是在不断地行动中获取自己的本质。《欢乐之家》中莉莉正是通过不断自由选择,并在积极的行动中实现自我筹划——精神上的自由。小说以莉莉的死亡为终结,然而存在主义女性观认为这并不是消极反抗,因为她的死亡是她自由选择与行动的结果。波伏娃对自由的解读为女性的生存处境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篇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引证的研究方法,在继承和吸纳原有中外理论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存在主义女性观这一哲学视角来解读《欢乐之家》中莉莉·巴特的自我回归历程,据此希望能够从新的角度丰富对该作品的研究,同时也启发人们对当今社会两性依然难以达到完全平等的现状进行思考,并指出唯有解构旧有的两性关系,建立具有相互性的两性关系,男女之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