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喘息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之一,婴幼儿表现尤为明显。近年来,以喘息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约1/3儿童在3岁前至少有一次喘息发作,6岁时有将近50%儿童有过喘息发作。大部分儿童早期喘息发作是暂时的,仅有近40%的儿童可发展为持续性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且危害儿童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未控制的哮喘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和学习,而且耽误家长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会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发作在3岁前,故应重视早期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认识和鉴别,并及早干预治疗婴幼儿哮喘。然而,不幸的是,关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而且目前还很难找到可靠的客观指标来区分喘息婴幼儿中的哮喘患儿。所以,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分析其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探寻早期预测婴幼儿哮喘发生的可靠指标,对正确指导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高婴幼儿乃至年长儿的健康水平,降低家庭及社会医疗负担都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当前国内外学者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测定比较急性期喘息组、非喘息组及正常组婴幼儿外周血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ccationicprotein,ECP)水平变化,同时比较不同喘息次数、不同体质的喘息婴幼儿外周血中IL-4、IL-17及ECP水平,探讨IL-4、IL-17及ECP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其与哮喘发病机制的关系,并探寻早期预测婴幼儿哮喘发生的可靠指标,为以后防治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及鉴别婴幼儿哮喘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于2012年10月7日至2012年12月28日在我院儿科住院的62例急性发作期喘息婴幼儿(喘息组),排除心脏病、肺结核、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其他先天性气道畸形等疾病引起的喘息,32例下呼吸道感染但不伴喘息发作的婴幼儿(非喘息组)及60例健康体检婴幼儿(正常对照组),所有入组儿童均为足月出生,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前四周内未使用激素类药物,并征得所有入组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收集所有入组患儿外周静脉血标本,均离心后取血清标本于-20℃冰箱冷冻保存。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4、IL-17及ECP的表达水平。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急性期喘息组婴幼儿血清IL-4、IL-17及ECP水平较非喘息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非喘息组血清IL-4、IL-17及EC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婴幼儿反复喘息组血清IL-4、IL-17及ECP水平较首次喘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婴幼儿有高危因素喘息组血清IL-4、IL-17及ECP水平较无高危因素喘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反复喘息有高危因素组(喘息I组)血清IL-4、IL-17及ECP水平较反复喘息无高危因素组(喘息II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急性期喘息组婴幼儿血清中IL-4、IL-17及EC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IL-4、IL-17及ECP参与了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过程; (2)反复喘息有高危因素组婴幼儿血清IL-4、IL-17及ECP表达水平最高,提示该类患儿诊断为婴幼儿哮喘的可能性最大,与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类似; (3)监测喘息婴幼儿血清IL-4、IL-17及ECP水平可为有哮喘发展倾向的患儿提供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