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欺凌受害是初中生群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之一,会对被欺凌者的成长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影响欺凌受害现象产生的因素较多,针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为减少欺凌受害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欺凌受害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初中生群体的欺凌受害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心理测验法,对河北省827名初中生施测《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欺凌受害是初中生群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之一,会对被欺凌者的成长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影响欺凌受害现象产生的因素较多,针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为减少欺凌受害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欺凌受害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初中生群体的欺凌受害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心理测验法,对河北省827名初中生施测《父母心理控制量表》、《歧视知觉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采用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歧视知觉、领悟社会支持和欺凌受害在人口学变量(年级、性别、是否独生、户口所在地)上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歧视知觉、领悟社会支持对欺凌受害的影响作用。第二部分用质性分析法,通过对464名初中生以及30名家长施测访谈问卷,深入探讨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凌受害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领悟社会支持、歧视知觉与欺凌受害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户口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父母心理控制、歧视知觉与欺凌受害显著高于女生,男生领悟社会支持显著低于女生;独生子女的领悟社会支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欺凌受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七年级与九年级初中生的父亲心理控制显著高于八年级初中生;七年级初中生母亲心理控制显著高于八年级初中生;七年级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显著高于九年级初中生;七年级与八年级初中生的歧视知觉显著高于九年级初中生。2.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对欺凌受害的预测作用显著,且能够通过提高歧视知觉来间接显著预测欺凌受害水平。领悟社会支持对中介模型起到显著调节作用。3.初中生欺凌受害现象影响因素众多,且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是综合的、复杂的。在访谈中发现,原生家庭的亲子沟通情况能够对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起作用。良好的沟通情况可以提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从而降低歧视知觉,进而降低欺凌受害水平。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高度重视,而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是科技创新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由于我国各省市在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投入、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极不均衡,已经影响到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整体提升和区域间的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科学测度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区域科技创新状况,对定位和突
唐代墓誌數量龐大,在歷史學、考古學、文字學等領域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近年來,學界已經对唐代墓誌給予了廣泛的關注,各領域的研究成果頗豐。墓誌釋文整理是一項基礎而重要的工作,只有正確釋讀墓誌上的文字,纔能更好地開展相關研究。本文以唐咸通年間墓誌爲研究對象,立足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研究:(一)從釋文校補的角度,對唐咸通年間墓誌釋文的疏漏不足之處進行補正。(二)從文字考釋的角度,對唐咸
宗教信仰与人文精神同时并存的西周文明,以其对天人关系的特有解读成为探寻中国哲学起源的关键一环。《尚书》中以敬德保民为核心的天命观,更是展现出宗教信仰中天人关系的新境界。《尚书》天命观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其思想渊源和产生前提。颛顼时期的“绝地天通”以及殷人对“帝”的至上神信仰,都为其产生提供必要的思想养分。而于周之代殷历史剧变中产生的周初统治者对于解释政权合法性、完成民族整合以及稳固政权等重大
本文以郑玄所注释的《周礼》、《礼记》、《仪礼》三本著作为基础,探究汉代经学大家郑玄对词源学的贡献和成就。在具体训诂实践中,郑玄继承先秦声训探源结论,开创了“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的探源观念,已开“名之于实,各有义类”之先河,《三礼注》常以声训和双音词构词理据两种方式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及语词间的源流关系。据笔者全面统计,郑玄《三礼注》中探源的材料多达521条,其中声训材料437条,双音词构
本文研究的是晋城方言的时间量表达。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时间量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关于时间量的术语、认识、分析方法和研究角度均不够统一。故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并分析大量语料,试图重新建构一个完善的时间量表达的理论框架,然后在新的时间量理论框架指导下对晋城方言的时间量表达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梳理了前人研究的重要成果,阐述了本文的研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对“例题”、“数学例题”、“数学习题”、“例题教学”等有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在对这些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定位的基础上,对例题教学的功能价值、编写原则以及国内外关于例题教学和有效教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学习研究和梳理.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传达是通过例题实现的.教师在课前对例题的选取、设计、编排,课中对例题的讲解,课后对例题的反思,属于例题教学的三个阶段,这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新时代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其核心要义即通过实体上从轻的刑罚和程序上从简的审判,来激励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以促进刑事案件繁简分流和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达到在实现公正司法的基础上提高诉讼效率的目标。上诉权作为被告人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承载着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和实现诉讼公正的效能,理应得到保障。然而,实证研究发现,在本应达到预期服判效果的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被告人得
庄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春秋与战国战争极其频繁,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给予庄子深刻的思想冲击,这为其批判昏暗政道提供了现实基础。庄子极有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广博的知识见闻令他有着知识分子的自觉,他深刻反思“有为之治”所带给人性的桎梏,儒家政道所造成人心的异化,知识智慧对人心的扰乱,因而庄子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在宥天下。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
提问是师幼互动语言中最重要的语言,能否开展有效提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标志。教师提问最终的指向必然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通过提问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也是从问题开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提问,通过提问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由于幼儿回答问题的思维水平与教师的提问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低水平的提问可能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现阶段幼儿园教师提问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火热进行下应运而生,习惯作为补充性法源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动,该条法律规定中的理论漏洞并未予以修补,该规定中的“习惯”是指习惯法还是单纯事实上习惯的问题依然存在激烈争议,由此引发法官适用习惯时存在裁判不一致现象。民事习惯司法适用中存在众多问题,缺少明确具体的习惯查明途径和认定、适用标准以及论证过程;习惯规则与基本原则适用顺序尚有分歧;民